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仲秋鸠僝迄穷冬,钜丽依稀似蔡公。
濡足几年通国病,肯心一片有谁同。
人言此庆钟双凤,天落其成见两虹。
不是坡仙捐宝带,此桥安得往来通。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次韵竹溪中书重脩县桥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和个人心境的孤独感。
"仲秋鸠僝迄穷冬,钜丽依稀似蔡公。" 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萧瑟凄凉的季节景象,鸿鹄(即大雁)在空中盘旋,似乎预示着寒冬的到来。而“钜丽”一词则用以形容桥的华美,但这种华美却带有一种遥远和模糊感,似曾经蔡文姬(东汉时期的一位才女)的诗篇。
"濡足几年通国病,肯心一片有谁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疾苦的关切,以及个人的孤独和无奈之情。诗中“濡足”即是涉水的意思,暗喻着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责任感,而“肯心一片”则强调了诗人真挚的感情,但这种情感在周围环境中却找不到共鸣。
"人言此庆钟双凤,天落其成见两虹。" 这两句通过对县桥之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和谐与吉祥的向往和期待。“钟双凤”是古代装饰桥梁的物件,象征着吉庆,而“天落其成见两虹”则形容了天空中出现的美好景象,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
"不是坡仙捐宝带,此桥安得往来通。" 最后两句诗人借用李白(被誉为“诗仙”)弃珠抛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县桥不仅是物质连接,更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深刻认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渴望。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古者役人常以冬,据经端自紫薇公。
杠舆梁涉犹徒步,龟筮民从见大同。
不假洛阳抱桥蛎,宛如震泽卧波虹。
春江浩渺风涛急,方待先生济不通。
贫士莫难乐不改,圣人固以遁为嘉。
宁披龙具去耕野,奚事鹤书来起家。
古有逸民逃举选,今无烈士矫贪誇。
鬳翁晨遣诗筒至,昨夜寒灯屡结花。
岁计无馀逢谷贵,晚餐有味觉蔬嘉。
赊邻人酒堪留客,藏善和书尚满家。
稍喜熊儿理精熟,常嫌犬子赋虚誇。
鲁论新义何时毕,相约溪头共看花。
瘠地力耕禾倍入,荒山手植树皆嘉。
同□炀者并吹者,融会儒家与墨家。
见说杨雄太玄苦,非如宋玉大言誇。
绝怜汝伯头成雪,羡汝才高笔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