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种先生丁密谏诗

旧草闲看即自卑,圣朝空道苦于诗。

高才眩望如明逸,新句无因似谓之。

淮甸月华攲枕静,秣陵春色按鞭迟。

邯郸独步西施笑,落得星星两鬓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看着旧草就感到自惭形秽,尽管身处盛世却只因诗歌受苦。
才华出众的人令人仰望,如同明亮而超脱,但新作却找不到合适的赞誉。
淮河地区的月光洒在枕边,静谧无声;秣陵的春天美景,却让我迟迟不愿催马前行。
如同邯郸学步的笨拙,我独自漫步,西施般的笑容只能在记忆中浮现,岁月已使我双鬓斑白。

注释

旧草:过去的草丛。
自卑:感到自己不足。
圣朝:盛世。
苦于诗:因诗歌而感到困扰。
高才:卓越的才能。
眩望:令人仰望。
明逸:明亮而超脱。
新句:新的诗句。
淮甸:淮河流域。
月华:月光。
攲枕:斜倚枕头。
按鞭迟:迟迟不愿催马前行。
邯郸独步:模仿他人而失去自我。
西施笑:想象中的西施微笑。
落得:最终得到。
星星两鬓丝:斑白的双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对种先生丁密谏所作诗歌的读后感。首联“旧草闲看即自卑”,诗人以“旧草”自比,表达对丁密谏旧作的谦逊态度,认为自己的作品相比之下显得不足,流露出敬佩之情。接着,“圣朝空道苦于诗”暗指丁密谏在诗艺上的高超,然而在圣明的时代里,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展现,略带一丝感慨。

颔联“高才眩望如明逸”,诗人赞美丁密谏的才情出众,如同明亮而超逸的星辰,令人仰望。“新句无因似谓之”则表达了诗人对丁密谏新作的期待,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品评其佳句。

颈联“淮甸月华攲枕静,秣陵春色按鞭迟”,诗人想象丁密谏在淮甸之地,夜晚倚枕欣赏月光,春天来临时却因诗兴未尽而迟迟不愿催马前行,描绘出他沉浸于创作的专注与深情。

尾联“邯郸独步西施笑,落得星星两鬓丝”,诗人以“邯郸独步”的典故形容丁密谏的独特风格,如同西施般引人注目,但同时也暗示了岁月流逝,他在追求诗艺的道路上已略有白发,增添了些许沧桑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丁密谏诗才的赞美和对其创作生涯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诗歌成就的谦逊态度。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途中回寄闾丘秀才

极目半秋色,此情聊惨悽。

行人古道上,落日破村西。

剑饮无高会,驴游困解携。

祇因风与月,吾子有新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偶书

閒看是斯文,无秦拟自焚。

病来兼万事,休去负深云。

直语时多忌,幽肠俗不分。

如何麋与鹿,犹此傍人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寄太白李山人

颜如童子发如黳,卜筑深当太白西。

身上祇衣粗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

鹍鹏懒击三千水,龙虎闲封六一泥。

几度枕肱人迹外,半窗松雪论天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寄西山勤道人

天竺山深桂子丹,白猿啼在白云间。

死生不出千门事,坐卧无如一室闲。

谁伴锡痕过寂历,自凭茶色对孱颜。

忘机亦有庞居士,园井萧疏病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