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巩清虚堂

清虚堂里王居士,闭眼观心如止水。

水中照见万象空,敢问堂中谁隐几。

吴兴太守老且病,堆案满前长渴睡。

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去来殊末已。

长疑安石恐不免,未信犀首终无事。

勿将一念住清虚,居士与我盖同耳。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清虚堂里的王居士,闭上眼睛凝视内心如同静止的水面。
水面上映照出万物空幻,我大胆询问,堂中谁在默默沉思?
吴兴太守年迈且疾病缠身,堆积的公文前他总是昏昏欲睡。
希望你不要嘲笑,反而自我反思,梦境与现实的交替从未停止。
长久以来我怀疑自己是否能逃脱安石的命运,不敢相信犀首最终不会有事。
不要执着于清虚的境界,居士和我都同样在这困惑之中。

注释

清虚堂:指修行或静思之地。
王居士:修道或有学问的士人。
止水:形容心境平静如止水。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隐几:古人常在几案前思考,此处指深思者。
吴兴太守:地方官员。
堆案:堆积如山的公文案牍。
梦幻:比喻人生的虚幻。
安石: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有类似命运的人。
犀首:古代官名,此处可能指代某人。
一念:片刻的思想,这里指对某种境况的执着。
盖同耳:大概相同,表示处境相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王巩清虚堂》。诗中通过对清虚堂居士王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澄明状态的向往。

“闭眼观心如止水”表达了王居士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就像一潭不起波澜的止水一般。"水中照见万象空,敢问堂中谁隐几"则是通过水面映出的景象,引出了对清虚堂中人是否也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疑问。

接下来的两句“吴兴太守老且病,堆案满前长渴睡”描绘了一个官员因为年迈与疾病而工作不力、沉迷于长眠的情景。"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去来殊末已"是诗人对这位太守的劝诫,希望他不要嘲笑王居士,而应该反省自己,认识到世事如梦,终将过去。

“长疑安石恐不免,未信犀首终无事”表达了诗人对于安石(指北宋时期的政治集团)的担忧,他们虽然貌似平静,但可能难以避免灾难。"勿将一念住清虚,居士与我盖同耳"则是诗人对王巩的提醒,不要让任何杂念留在心中,因为他们两人都追求超脱尘世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苏轼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

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

往问卞山龙,曷不安厥家。

梯空上巉绝,俯视惊谽谺。

神井涌云盖,阴崖垂藓花。

交流百道泉,赴谷走群蛇。

不知落何处,隐隐如缫车。

我来叩石户,飞鼠翻白鸦。

寄语洞中龙,睡味岂不嘉。

雨师少弭节,雷师亦停挝。

积水得反壑,稻苗出泥沙。

农夫免菜色,龙亦饱豚豭。

看君拥黄紬,高卧放晚衙。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其一)

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

青山来水槛,白雨满渔蓑。

泪垢添丁面,贫低举案蛾。

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其二)

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

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

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

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其三)

曳杖青苔岸,系船枯柳根。

德公方上冢,季路独留言。

已占蒲鱼港,更开松菊园。

从兹来往数,儿女自应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