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江华曾百里(其一)

抠衣三十年前事,曾以诸生傍绛纱。

一国所尊吾白下,双凫犹远令江华。

时来馆学总馀事,老去衣冠怀故家。

共怪我门郊岛外,狂生尚有一刘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三十年前的往事,我还记得穿着朴素的衣服在学府旁
那时我受全国尊敬,人在南京,如同江华远离群鹅
闲暇时学习从不缺席,如今老去,心中怀念故乡
大家都觉得奇怪,我的门下还有像刘叉那样的狂放之士

注释

抠衣:朴素的衣服。
诸生:学生。
绛纱:古代学府中的教职人员所穿的红色纱衣。
一国所尊:全国尊敬。
吾白下:我在南京。
双凫:比喻地位或人才出众。
江华:借指南京,因江华县有江水环绕。
时来馆学:闲暇时学习。
总馀事:当作余暇之事。
老去衣冠:年老后,指退休生活。
故家:故乡。
共怪:都感到惊奇。
我门:我的门下。
郊岛外:指远离尘世的地方。
狂生:行为狂放、不受拘束的人。
刘叉:唐代诗人,以其才思敏捷、狂放著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过的作品,名为《谒江华曾百里(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怀旧之作,诗人通过对三十年前抠衣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抠衣三十年前事,曾以诸生傍绛纱。" 这两句诗描绘出诗人在过去与朋友们一起学习、抠衣(即剪裁衣服)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和友情。

"一国所尊吾白下,双凫犹远令江华。" 这两句诗中,“白下”可能指的是诗人的隐居之地或其它特定的地方,而“双凫”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笔名或别号。这里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那片被誉为美丽的江华之地。

"时来馆学总馀事,老去衣冠怀故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回忆起过往在书院学习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故乡和过去生活方式的思念。

"共怪我门郊岛外,狂生尚有一刘叉。" 这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感慨,他们或许都觉得诗人的行为有些古怪,但即便如此,诗人仍旧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这里的“刘叉”可能是诗人自指,或是一种特定的称呼。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怀旧情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坚守个人理想和生活态度的决心。

收录诗词(449)

刘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字:改之
  • 号:龙洲道人
  • 籍贯: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
  • 生卒年:1154~1206

相关古诗词

谒苏州守

十年狂荡客征途,时为文章未剖符。

引臂欲攀天上月,回身却碍日中乌。

穷愁自是真男子,慷慨须投大丈夫。

闻道使鱼鳌海阔,特将香饵钓姑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谒京口张守(其一)

未识诸人名已侯,一麾应此滞徐州。

谁知安石恐未免,欲借寇君何可留。

遗爱与山同北固,平生作计岂东周。

上方已听尚书履,声在星辰最上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谒京口张守(其二)

危楼年少记登临,老矣重来力不禁。

风月欲谈嫌许事,山川不险似人心。

淡烟衰草乡关远,细雨黄花节序深。

虽有小诗行乐处,世无知己为谁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谒易司谏(其二)

十载长安五往来,立谈无语口慵开。

懒看龌龊随时士,谁是艰难济世才。

韦布岂无堪将相,庙堂未易贱蒿莱。

上书欲谒平章去,光范门前肯自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