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郸草书歌

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叶落秋风急。

上林花开春露湿,花枝濛濛向水垂。

见君数行之洒落,石上之松松下鹤。

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

形式: 古风

翻译

萧子的书法无人能及,洞庭湖畔秋风落叶疾速飞舞。
皇宫园林春花开满枝头,沾染着清晨露水,花朵低垂近水面。
见到你的字迹潇洒飘逸,如同石上的松树,松鹤相伴。
若将你的书信比作仲将的风采,不知谁又能登上那凌云的楼阁。

注释

萧子:诗人名。
草书:书法的一种。
不及:赶不上。
洞庭:湖名,位于中国湖南省。
叶落:树叶落下。
秋风急:秋风猛烈。
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花开:花朵盛开。
春露湿:被春露打湿。
花枝濛濛:花朵模糊不清的样子。
洒落:洒脱、飘逸。
石上之松:石头上的松树。
松下鹤:松树下的鹤。
仲将:古代将领,此处比喻有才华的人。
凌云阁:高耸入云的楼阁,象征地位或成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同时也融入了对友人书法艺术的赞美。开篇“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叶落秋风急”两句,通过设定萧子水边的草书和洞庭湖上秋叶纷飞、秋风呼啸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情绪。紧接着“上林花开春露湿,花枝濛濛向水垂”两句,则转换为春日花开、露珠点滴的生机勃勃之景,花枝低垂,仿佛在向着清澈的流水倾诉。

诗人随后通过“见君数行之洒落,石上之松松下鹤”两句,将自然景观与友人的书法艺术相结合。这里的“数行之洒落”指的是书法中的飘逸洒脱,而“石上之松松下鹤”则是对友人笔力雄健、风格高远的形象描绘,鹤在松下栖息,象征着清雅脱俗。

结尾两句“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中,“仲将”通常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赵子龙,他以勇猛闻名于世。诗人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对友人书法技艺的极高评价,认为即便是像赵云这样的英雄人物,在书法艺术上也未必能与友人相比。而“不知谁在凌云阁”则是在强调,无论是哪位高手,都难以超越友人的书法境界,如同凌驾于云端之上的存在,显得既遥不可及又神秘莫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书法艺术的赞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技艺的深刻欣赏,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242)

顾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 字:逋翁
  • 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
  • 籍贯:唐朝海盐

相关古诗词

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

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

绿屿没馀烟,白沙连晓月。

形式: 古风

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

镜中真僧白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

渌汗平铺洞庭水,笔头点出苍梧云。

且看八月十五夜,月下看山尽如画。

形式: 古风

悲歌(其二)

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岸上沙,昔日江水今人家。

今人昔人共长叹,四气相催节回换。

明月皎皎入华池,白云离离渡霄汉。

形式: 古风

悲歌(其三)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