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妾篇

妾本丛台右,君在雁门陲。

悠悠淇水曲,綵燕入桑枝。

不因媒结好,本以容相知。

容谢君应去,情移会有离。

还君结缕带,归妾识成诗。

此物虽轻贱,不用使人嗤。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我原是赵国丛台旁的女子,你身处雁门关的边陲。
淇水漫长弯弯曲曲,彩燕飞入桑树的枝头。
并非媒妁之言定情,而是容貌使我俩相识。
容貌衰退你或将离去,情感变迁终有别离时。
我把结缕带赠予你,换我以诗记录我们的故事。
这物件虽然微贱,但无需因此被人嘲笑。

注释

丛台:赵国的宫苑。
陲:边境。
淇水:古代河流名。
綵燕:彩色的燕子。
媒结好:通过媒人撮合。
容相知:以貌相知。
容谢:容貌衰老。
情移:情感转移。
结缕带:象征爱情的装饰品。
识成诗:以诗记录。
轻贱:微不足道。
嗤:嘲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因被弃而表达深情的场景。她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离去爱人的不舍与哀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爱情背叛时的复杂心境。

"妾本丛台右,君在雁门陲"两句设定了诗人的位置与所思之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也隐喻着心灵的相隔。"悠悠淇水曲,綵燕入桑枝"则通过自然景物,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尽的思念。

"不因媒结好,本以容相知"表明这份情感不是通过媒介产生的,而是基于彼此间的深刻理解。随后的"容谢君应去,情移会有离"则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离开的无奈接受和内心的哀伤。

"还君结缕带,归妾识成诗"一句中,"结缕带"不仅是物质上的礼物,更蕴含着情感上的纽带。女子将这份情感凝练在诗中,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最后,"此物虽轻贱,不用使人嗤"表达了女子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也不愿意被人轻视,因为它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这样的表述,既体现了诗人的自尊,也映照出她对情感纯粹的坚守。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一位女子在爱情失落后的内心世界,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凄美的作品。

收录诗词(16)

乔知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有俊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之。武后时,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婢名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窈娘。窈娘感愤,投井自杀。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大恨,因讽酷吏罗织诛之

  • 籍贯:同州冯翊
  • 生卒年:公元?年至六九七年

相关古诗词

和苏员外寓直

自昔重为郎,伊人练国章。

三旬登建礼,五夜直明光。

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

开轩竹气静,拂簟蕙风凉。

晓漏离阊阖,鸣钟出未央。

从来宿台上,天子贵文强。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哭故人

生死久离居,悽凉历旧庐。

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馀。

古木巢禽合,荒庭爱客疏。

匣留弹罢剑,床积读残书。

玉没终无像,兰言强问虚。

平生不得意,泉路复何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从军行

南庭结白露,北风扫黄叶。

此时鸿雁来,惊鸣催思妾。

曲房理针线,平砧捣文练。

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

窈窕九重闺,寂寞十年啼。

纱窗白云宿,罗幌月光栖。

云月隐微微,夜上流黄机。

玉霜冻珠履,金吹薄罗衣。

汉家已得地,君去将何事。

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

生平荷恩信,本为荣华进。

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

形式: 古风

长信宫中树

婀娜当轩树,䒠茸倚兰殿。

叶艳九春华,香摇五明扇。

馀花鸟弄尽,新叶虫书遍。

零落心自知,芳菲君不见。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