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蠃岩顶定舍利塔址

三春风日丽,抠衣登重基。

千仞插青霄,八方蟠龙骊。

呵护自何年,乃以藏吾师。

妙高高不见,别峰长委蛇。

化城极西北,宝所良在兹。

渊源大东南,银河天上来。

顿超十九地,鬼神安在哉。

再涌金轮巅,负铁予宁辞。

稽首大觉尊,长跪遥致辞。

清净本如然,法化终无岐。

此山曾有无,天龙焉足知。

灵光曜今日,云烟犹昔时。

星日绕檐楹,幢铃摇须弥。

多子谁后先,万古将不疑。

稽首大觉尊,天宇空恢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海蠃岩顶,目睹定舍利塔址的壮丽景象,以及对佛教圣物的虔诚敬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比喻和宗教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首句“三春风日丽,抠衣登重基”描绘了春日温暖、阳光明媚的景象,诗人穿着整齐,攀登至高处,预示着对神圣之地的向往与尊敬。接下来的“千仞插青霄,八方蟠龙骊”,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定舍利塔址的高耸入云,如同盘旋的龙,充满了神秘与庄严的气息。

“呵护自何年,乃以藏吾师”表达了对塔内所藏佛教大师遗物的敬畏之情,暗示了塔的历史悠久与重要性。接下来的“妙高高不见,别峰长委蛇”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塔的高峻与周围山峰的蜿蜒曲折,进一步渲染了其独特地位。

“化城极西北,宝所良在兹”点明了塔的位置,同时也暗示了其作为佛教圣地的价值。而“渊源大东南,银河天上来”则以银河的广阔与源头的深远,象征了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

“顿超十九地,鬼神安在哉”表达了对佛教超脱世俗、直指心灵境界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佛教对宇宙万物的洞察力。接下来的“再涌金轮巅,负铁予宁辞”可能是指再次显现的佛法光辉,以及对信仰的坚定与无畏。

“稽首大觉尊,长跪遥致辞”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最高智慧的尊敬与膜拜,以及内心的谦卑与虔诚。最后的“清净本如然,法化终无岐”强调了佛教追求内心清净、法门统一的理念。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宗教象征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神圣之地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佛教教义的核心价值。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日山居

掩室白云巅,瞑坐声光灭。

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

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

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

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

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

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

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

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

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

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中秋无月

中秋五夕前,寻凉登紫玉。

皓魄悬高岑,影散千林浴。

万里无片云,横眸九霄瞩。

耸身淩星辰,转觉澄汉局。

语笑停空中,信步天路促。

晨起理盘餐,片鳞追隔宿。

微云瞹太虚,桂影羂罗縠。

及望晷愈乖,夕赏且继烛。

班荆坐檐下,情殷景自淑。

底事维目前,慎莫期后复。

气序不可知,人事亦反覆。

澹若忘固然,美景焉可续。

委运乐无穷,天真吾自赎。

形式: 古风

九日

观水水初涸,登山山渐寒。

水涸尚可汲,山寒磨衲单。

衣单当彻骨,汲井领斜看。

谁把茱萸酒,凭谁为整冠。

菊花开灿烂,涧水急潺潺。

何处不相似,狂歌到日残。

形式: 古风

孤雁

数年闻雁声,感慨多所系。

今年声愈悽,一雁落天际。

念彼百千雁,存没何能计。

哀此一雁孤,一去不知岁。

羽毛亦自美,江山岂不丽。

死生物之常,何地不足瘗。

所伤共一群,先后终难逮。

薄影沉西江,秋风吹浪细。

江月夜夜寒,不敢翘清霁。

形式: 古风 押[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