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居

掩室白云巅,瞑坐声光灭。

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

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

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

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

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

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

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

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

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

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和超脱。

首句“掩室白云巅”,以“掩室”点明隐居之意,“白云巅”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瞑坐声光灭”,描述了诗人静坐于幽静之地,周围的声音与光线逐渐消失的情景,暗示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隔离。

“灭处不能知,渐返觉通彻。”这两句转折,由外在的寂静转向内心的觉醒,诗人似乎在冥想中达到了某种通透的状态。接着“目入纸窗明,耳透泉声咽”,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外界微妙变化的感知,即使是在闭眼冥想时,也能感受到窗外的光线变化和泉水的细微波动,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开户风飕飕,秋山天气冽。”开窗后,冷风吹来,秋意更浓,诗人通过自然界的季节变换,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接下来“携筇过竹坡,径转秋虫切”,诗人漫步于竹林小径,秋虫的鸣叫增添了行走的乐趣,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所遇山中人,但笑而无说。”在山中偶遇之人,仅以微笑回应,没有言语交流,这或许意味着在自然之中,心灵的沟通比语言更为直接和深刻。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我观笑中怀,千偈难分别。”诗人观察到的微笑背后,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即使是千言万语也无法完全表达。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

“以此尽世间,一切言应绝。”通过这些体验和感悟,诗人认为可以超越世俗,达到一种无需言语就能理解万物的境界。接下来的几句“说天天无名,说地地无辙”,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指出即使谈论天和地,也无法完全揭示它们的本质。

“山色与泉声,谁道广长舌。”山的颜色和泉水的声音,仿佛拥有无限的话语能力,却无需言语就能传达深远的意义。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语言之外真理的追求。

“未说是非无,说已是非绝。”在诗人看来,真正的智慧在于不轻易评判是非,因为一旦开口,就可能陷入言语的束缚。接下来的“正说是非时,如闻隔垣垤”,则指出在正确表达是非时,也可能如同隔着墙壁听到微小的声音,难以把握其真谛。

“瞋与喜何从,相对言辞拙。”面对愤怒与喜悦,诗人感到言语难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这反映了他对情感表达的深刻反思。

最后,“日日瞑坐中,长笑当不辍。”诗人每天在瞑坐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喜悦,这种笑声将伴随他的一生,寓意着他在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过程中,找到了永恒的快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语言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中秋无月

中秋五夕前,寻凉登紫玉。

皓魄悬高岑,影散千林浴。

万里无片云,横眸九霄瞩。

耸身淩星辰,转觉澄汉局。

语笑停空中,信步天路促。

晨起理盘餐,片鳞追隔宿。

微云瞹太虚,桂影羂罗縠。

及望晷愈乖,夕赏且继烛。

班荆坐檐下,情殷景自淑。

底事维目前,慎莫期后复。

气序不可知,人事亦反覆。

澹若忘固然,美景焉可续。

委运乐无穷,天真吾自赎。

形式: 古风

九日

观水水初涸,登山山渐寒。

水涸尚可汲,山寒磨衲单。

衣单当彻骨,汲井领斜看。

谁把茱萸酒,凭谁为整冠。

菊花开灿烂,涧水急潺潺。

何处不相似,狂歌到日残。

形式: 古风

孤雁

数年闻雁声,感慨多所系。

今年声愈悽,一雁落天际。

念彼百千雁,存没何能计。

哀此一雁孤,一去不知岁。

羽毛亦自美,江山岂不丽。

死生物之常,何地不足瘗。

所伤共一群,先后终难逮。

薄影沉西江,秋风吹浪细。

江月夜夜寒,不敢翘清霁。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访菊

秋色澹欲入,携筇访山菊。

林幽山径迂,香气散松竹。

坐石良欣然,毋劳更仆仆。

世人爱见花,见花徒悦目。

悦目曾几时,鲜美限宵夙。

荣枯何苦知,春温而秋肃。

我亦随化迁,馀龄信幽独。

物理返自然,神智空攒簇。

飕飕朔风起,万景沉山谷。

举头寒月西,晶晶照茅屋。

形式: 古风 押[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