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十咏(其六)圆通庵

坐对圆通境,陶然胜静斋。

观空无物我,扣寂外形骸。

燕坐埋遗照,虚名莫疚怀。

人间忧乐地,所丧甚山崖。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佳]韵

翻译

静坐面对圆通的境界,比静斋还要悠然自得。
观察空无一物,心灵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寂静的境地。
独自静坐,忘却尘世的光影,不为虚名所累。
世间纷扰如过眼云烟,比起失去的,山崖之巅的景色也显得微不足道。

注释

坐:静坐。
对:面对。
圆通境:佛教中的圆通境界,象征心灵的清净。
陶然:悠然自得的样子。
静斋:可能指一个静谧的居所。
观空:观察虚空,即心灵上的超脱。
无物我:无我相,佛教中认为人与万物没有分别。
扣寂:敲击寂静,形容心灵的宁静。
外形骸:超越形体的束缚。
燕坐:闲适地坐着。
埋遗照:忘却过去的影子,可能指放下过去的记忆。
虚名:虚幻的名声。
疚怀:内心有愧疚。
人间:世间。
忧乐:忧虑和快乐。
所丧:失去的东西。
甚:超过,胜过。
山崖:比喻极高的地位或价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名为“圆通境”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寺庙或静谧的园林之中的情景。诗人陶醉于这种胜静的环境,与世俗的喧嚣隔绝,心灵得以净化。

“坐对圆通境,陶然胜静斋。”表达了诗人坐在这个环境中,感到十分的满足和平静。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隐逸之情,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状态。

“观空无物我,扣寂外形骸。”这里,“观空”意味着对虚空的观察,而“无物”则是指没有可以抓住的实体或事务。诗人通过这种观照,超越了物质世界,对外在的喧嚣和纷扰持一种冷静的态度。

“燕坐埋遗照,虚名莫疚怀。”燕坐意味着舒适地坐在那里,而“埋遗照”则可能是指诗人心中对于过往的回忆已经被深深埋藏,不再去触碰。同时,“虚名”暗示了对世俗的名利观念的淡漠,诗人不再为这些外在的评价所困扰。

“人间忧乐地,所丧甚山崖。”这两句则是对人生苦短、欢乐与悲伤并存的感慨。这里的人间,是充满了忧虑和快乐,而“所丧”可能指的是生命易逝,犹如山崖上的落叶,不可挽留。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沉醉,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27)

吴中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园十咏(其八)流杯亭

结客乘公暇,流觞逐浩歌。

乱峰晴倒影,曲水宛回波。

小海逢元巳,兰亭记永和。

西州行乐事,应比晋贤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西园十咏(其七)琴坛

潇洒琴坛上,贤侯养道情。

无今亦无古,求意不求声。

林邃风初静,云收月乍明。

拂弦成一弄,尘思浩然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西园十咏(其十)锦亭

帘幕临彫槛,窗疏照烂霞。

园林初过雨,风日猛催花。

香入游人袖,红堆刺史家。

四时俱好景,终不似春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西园十咏(其五)翠柏亭

众木坠黄叶,皴皮抱翠枝。

自然根性在,不为雪霜移。

灵润承多露,清阴贯四时。

婆娑岁寒意,每到坐迟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