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阁学挽诗三首(其三)

频岁仍饥馑,三湘要抚绥。

分忧承帝命,遗爱结民思。

自有栾公社,何须叔子碑。

若书耆旧传,清德不磷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连年饥荒不断,三湘之地需要安抚。
接受皇命分担忧虑,遗留的仁爱深深打动百姓。
有如栾公社那样的贤人,哪里还需叔子碑来颂扬。
如果要记录老一辈的事迹,清廉的美德永不被世俗污染。

注释

频岁:连年。
饥馑:饥荒。
三湘:湖南的别称,因湘江贯穿全省而得名。
抚绥:安抚。
分忧:分担忧虑。
帝命:皇帝的命令。
遗爱:遗留的仁爱。
民思:百姓的思念。
栾公社:古代贤人,此处可能指有德行的人。
叔子碑:用来纪念某人的碑铭,叔子可能是人名。
耆旧:年高有德的前辈。
清德:清廉的品德。
不磷缁:不会因为时间或环境而改变,保持洁白。

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古风和情怀的挽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与缅怀。诗中“频岁仍饥馑”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生活困苦。"三湘要抚绥"则显示出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三湘通常指湖南地区,这里象征着对故土的深情。

“分忧承帝命”表明逝者在生前承担了国家赋予的重任,为国分忧。"遗爱结民思"则说明逝者不仅为国尽职,更有余爱寄托于百姓之中,民众对其怀念之情深厚。

“自有栾公社”一句颇具巧思,栾公可能是古代某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这里用来比喻逝者,在社会上同样拥有崇高的地位。"何须叔子碑"则表明逝者的伟大不需借助任何物质载体(如碑文)便能流传后世。

最后两句“若书耆旧传,清德不磷缁”,诗人希望逝者的故事能够像古代的典籍一样流传久远,而其清廉的品格更是不需任何装饰和掩饰,便可照耀世间。"不磷缁"意味着逝者的人格魅力如同璀璨之宝,自有光芒,不需要过多修饰便能被人们所铭记。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高度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于逝者不凡的政治抱负、道德修为以及其在民间留下的深刻影响力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821)

王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晦仲。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

  • 号:双溪
  • 籍贯:婺源(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37——1218

相关古诗词

李阁学挽诗三首(其二)

止水中心静,浮云外物轻。

行藏无悔吝,存殁备哀荣。

士类思前辈,朝廷失老成。

衡湘人物尽,念旧若为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李阁学挽诗三首(其一)

物望推耆哲,岿然可镇浮。

莫年登近侍,再起殿南州。

不乐分铜虎,方期杖玉鸠。

胡然归未久,仙去杳难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汪直卿相招以病爽约因成拙句并呈子大

一声鶗鴂落红稀,试问春馀几许时。

多谢佳招频卜日,自惭衰朽却愆期。

但能有酒肯留客,莫恨无花空折枝。

邑下老禅无恙否,可同谈笑一开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汪贵之挽诗

洗涤膏粱习,熟熏班马香。

吹竽多炫鬻,韫玉独深藏。

不作山中相,应为地下郎。

一夔家有子,虽没未云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