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窈窕峰峦藏宝刹,峥嵘楼阁倚晴天。
我来不问东西寺,径就僧堂借榻眠。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山中寺院景象。首句“窈窕峰峦藏宝刹”,以“窈窕”形容山峦的秀美,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佛教圣地相融合,宝刹隐匿于峰峦之间,既显神秘又具神圣之感。次句“峥嵘楼阁倚晴天”,通过“峥嵘”一词,展现了楼阁的高耸与雄伟,与蓝天相接,更添几分壮丽与辽阔。
“我来不问东西寺”,诗人来访时,不拘泥于寺院的方位,表达了对佛教精神的向往和对佛法的尊重。最后一句“径就僧堂借榻眠”,则透露出诗人对僧侣生活的向往,愿意在僧堂借宿,体验禅修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不仅展现了山中寺院的静谧之美,也传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追求。
不详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关西关北渐芳菲,晓马凌春入翠微。
山向吾曹正多思,不应揽辔屡言归。
分如松柏老相看,桃李风前共岁寒。
只恐功名挽公去,一春能得几游盘。
镜里年华鬓未苍,春山且喜渐芬芳。
功名富贵时来耳,底事灵台著庙堂。
暖律稽迟太史占,风前犹复弄威严。
不妨豪客成樽俎,重使斯民困米盐。
但见青峰皆玉笋,岂知白屋是茆檐。
何人隐入群羊去,应笑痴儿认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