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

清野百年久,中原千里赊。

火烟新聚落,山水旧生涯。

种麦十数亩,诛茅千百家。

我来行正倦,何处觅桃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荒野寂静已百年,广阔的中原景象遥远而辽阔。
新的村落因战火而兴起,山水之间仍是古老的田园生活。
耕种了十几亩麦田,众多茅屋散布在千家万户。
我长途跋涉已疲惫,哪里还能寻觅到盛开的桃花?

注释

清野:荒芜的田野。
百年:很长时间。
中原:中国的中部地区。
赊:辽阔。
火烟:战火与炊烟。
新聚落:新建的村庄。
山水旧生涯:山水间的传统生活方式。
种麦:种植小麦。
十数亩:十几亩地。
诛茅:砍伐茅草盖房。
千百家:很多户人家。
行正倦:旅途疲惫。
觅桃花:寻找桃花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画面,透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开篇“清野百年久,中原千里赊”两句,以广阔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时间悠长、空间辽阔的乡村景象。“清野”指的是安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百年久”则表明这种宁静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中原千里赊”更强调了这片土地的广袤和丰饶。

接下来的“火烟新聚落,山水旧生涯”两句,则具体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情景。“火烟”象征着家宅的温暖与生活的繁荣,“新聚落”则意味着这里的人们重新集聚,开始新的生活;而“山水旧生涯”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明这些聚落依然保持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方式。

诗中的“种麦十数亩,诛茅千百家”两句,更具体地展示了农耕生活的景象。“种麦”指的是农事活动,而“诛茅”则是对农舍众多的描述,显示出一个繁荣且充满活力的农业社会。

最后,“我来行正倦,何处觅桃花”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理想中桃源般美好生活的追寻与渴望。这里的“我来”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亲身体验,而“行正倦”则表达了一种旅行中的疲惫感;“何处觅桃花”则是诗人在旅途中对于理想之地——桃源的寻找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风光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无限赞美。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桃源道中

漠漠地千里,垂垂天四围。

隔溪胡骑过,傍草野鸡飞。

风露吹青笠,尘沙薄素衣。

吾家白云下,都伴北人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泰州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

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泰和

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

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

惟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海上

天边青鸟逝,海上白鸥驯。

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

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

身事盖棺定,挑灯看剑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