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六首.和乞食

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

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

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

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

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

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

形式: 古风

翻译

淮阴漂母的故事,没想到自己也会亲身经历。
吟唱陶渊明的诗歌,更加确信那些并非空洞的言辞。
感叹我客居长安,十年来从未有过休息的时刻。
即使一日三餐尚且不饱,又怎敢奢望饮酒。
在富豪权贵门前拉扯衣襟,只为乞求一首诗的报酬。
在公卿贵族之间流传,他们纷纷议论我不合常规。
虽然他们指责我过分,但最终也未能给我留下什么。

注释

淮阴:淮阴县。
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人。
身见之:亲身经历。
渊明:陶渊明。
非:不合常规。
虚辞:空洞的言辞。
客长安:客居长安。
十载:十年。
无休期:没有休息的时候。
一饱:吃饱。
谋酒卮:谋求饮酒的机会。
曳裾:拉扯衣襟表示谦恭。
富儿门:富豪之家。
丐食:乞讨食物。
公卿:高官显贵。
喧喧:议论纷纷。
责我至:严厉指责我。
贻:遗留,给予。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 阮所作,属于和陶诗六首中的“和乞食”一篇。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流离失所、饥饿交加的情境,以及向富户乞食却遭到白眼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自我清高的态度。

首句“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引出了历史上的典故,即淮阴侯韩信的故事,他曾因贫困而被迫流离失所,但最终功成名就,这里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之相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处逆境,却也是不幸中的幸运者。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则是说诗人通过吟唱古代贤者的诗篇,更坚信那些描述困顿的言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出自实践和感受。

接着,“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表达了诗人在京城长安漂泊已久,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则是说诗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又怎能奢谈饮酒享乐。

下半首,“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描绘了诗人不得已向富户乞食的情景,并用诗歌作为回报。最后“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则是说这种情况传到了官府和士大夫之间,他们纷纷议论,说诗人不对。

结尾两句“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表明尽管周围的人都在指责他,但诗人内心清白,无愧于心。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守和自尊。

收录诗词(205)

王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陶诗六首.和归田园

皇天亦爱我,生我匡庐山。

勉承父母志,功名期少年。

既无取日手,远去穷虞渊。

又无谋生才,广有负郭田。

富贵两不谐,胡为乎世间。

眷言敷原居,宛在瀑布前。

野旷易得月,谷虚常带烟。

行歌紫芝曲,醉上香炉巅。

念此百年身,有此足以闲。

若乃不决去,使彼山悽然。

形式: 古风

和陶诗六首(其一)和杂诗

遑遑行路难,汲汲艰食迫。

井田邈不再,兼并蔽阡陌。

永怀先父祖,遗我以清白。

出门无所容,疑此天地窄。

秋风瘦遥山,凉意惬行客。

江南记旧游,不历岐王宅。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和陶诗六首(其二)和杂诗

渊明弃彭泽,归欤在柴桑。

我里亦其侧,俯视世秕糠。

顾瞻无所忧,所忧在绝粮。

敢辞躬耕劳,耒耜山之阳。

惜哉命之穷,仍岁螟蟘伤。

去为游手民,足迹已四方。

拂衣却归去,焉用祖离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诗六首.和饮酒

竹门固无锁,俗客自不开。

而欲挟彼态,使我变所怀。

乡原善同俗,于德则有乖。

乃知违世人,所贵在幽栖。

客有爱我甚,命驾来冲泥。

怜我与俗异,欲我与世谐。

甚知客言是,甚知余心迷。

渊明饮酒诗,赓以遗客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