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师居中禁寺,外请已无缘。
望幸唯修偈,承恩不乱禅。
院多喧种药,池有化生莲。
何日龙宫里,相寻借法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蠙所作,名为《寄法乾寺令諲太师》。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而超脱的禅意,以及诗人对于佛法修持的向往与追求。
“师居中禁寺,外请已无缘。”开篇即描绘出一位师父居住在深邃的寺庙之中,而外界的交往似乎已经断绝,这里的“中禁”可能指的是寺院内部某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也隐含着一种隔绝尘世的意味。
“望幸唯修偈,承恩不乱禅。”诗人表达了对于佛法的渴望与尊重之情,只愿意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法,不让任何杂念打扰内心的宁静和禅修。
“院多喧种药,池有化生莲。”这里描绘了一幅寺院庭园的景象,其中“院多喧种药”可能指的是寺院中种植了许多草药,这不仅反映出佛教僧侣对自然和养生的重视,也体现出一种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池有化生莲”则是说寺院中的水池里生长着荷花,而“化生”一词在这里可能暗示了荷花从泥土中生长,纯净无染这一佛教修行中的理念。
“何日龙宫里,相寻借法船。”诗人最后表达了一种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达“龙宫”——这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指的是美好而神秘的地方,与师父共同探索佛法的深奥之处。这里的“法船”则是比喻,象征着通过佛法渡过生死与苦难的舟船。
整首诗以平和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寺院生活的图景,同时也流露出对师父及佛法的深深敬仰之情。
不详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远出白云中,长年听不同。
清声萦乱石,寒色入长空。
挂壁聊成雨,穿林别起风。
温泉非尔数,源发在深空。
南游曾去海南涯,此去游人不易归。
白日雾昏张夜烛,穷冬气暖著春衣。
溪荒毒鸟随船啅,洞黑冤蛇出树飞。
重入帝城何寂寞,共回迁客半轻肥。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数里白云里,身轻无履踪。
故寻多不见,偶到即相逢。
古井生云水,高坛出异松。
聊看杏花酌,便似换颜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