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平时就常常感到遗憾,到了秋天更是容易伤感。
燕子的呢喃像是在惜别,柳树也显得凋敝不堪。
为国家效力终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
心中的情绪与去年相比,更加苦涩,仿佛时光倒流。

注释

平日:平常的日子。
本:本来, 原来。
多恨:很多遗憾。
偏易:更容易。
悲:悲伤。
燕词:燕子的叫声。
如:像。
惜别:舍不得离别。
柳意:柳树的姿态。
已:已经。
呈衰:显现出衰败的样子。
事国:为国家效力。
终无补:终究没有起到作用。
还家:回家。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日期或时间。
苦校:苦苦比较。
去年时:去年的这个时候。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忧郁和无奈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抒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愁与不平。"平日本多恨"一句开篇,即设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这里的“日本”通常指的是边塞或者国界之外的地方,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日本国,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无力感。紧接着的“新秋偏易悲”,则是通过季节的变换来加深这种情感,新秋的到来本应是收获的时刻,却在诗人这里成了更加凄凉的场景。

"燕词如惜别"一句,借燕子的鸣叫来比喻离别之愁,这里的“燕子”可能是指边塞地区常见的小鸟,它们的鸣叫似乎在诉说着离别之苦。紧接着的“柳意已呈衰”,则是通过柳树叶子的凋谢来形象地表达出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亡。

"事国终无补"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无力感,感到自己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深化了诗人的悲哀。"还家未有期"则是诗人对于归家的渴望和不确定性的一种表达,家乡之情在这里显得尤为迫切而又遥不可及。

最后两句“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诗人通过对往昔记忆的回味来强化这种哀愁的情绪。"心中旧气味"可能是指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而"苦校去年时"则是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的痛苦,这种对比更显得时间的流逝和往日美好的不可再现。

收录诗词(59)

令狐楚(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白云孺子。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唐朝宰相、文学家。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

  • 字:壳士
  • 籍贯: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 生卒年: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

相关古诗词

立秋日悲怀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节度宣武酬乐天梦得

蓬莱仙监客曹郎,曾枉高车客大梁。

见拥旌旄治军旅,知亲笔砚事文章。

愁看柳色悬离恨,忆递花枝助酒狂。

洛下相逢肯相寄,南金璀错玉凄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奉和仆射相公酬忠武李相公见寄之作

丽藻飞来自相庭,五文相错八音清。

初瞻绮色连霞色,又听金声继玉声。

才出山西文与武,欢从塞北弟兼兄。

白头老尹三川上,双和阳春喜复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

谢公秋思渺天涯,蜡屐登高为菊花。

贵重近臣光绮席,笑怜从事落乌纱。

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

咏碎龙山归出号,马奔流电妓奔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