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桂枝家共折,鸡树代相传。
忝向鸾台下,仍看雁影连。
夜闲方步月,漏尽欲朝天。
知去丹墀近,明王许荐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峒的作品,名为《奉和给事寓直》。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
"桂枝家共折,鸡树代相传。"
这里描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桂枝可能象征着家庭的美好与和谐,而“鸡树”则可能是当时某种特定的风俗或习惯,这两者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节奏。
"忝向鸾台下,仍看雁影连。"
诗人提到“鸾台”,这通常指的是皇宫中的高台,从这里可以推测诗人可能身处或曾经身处的位置是朝廷之内。而“雁影”则象征着秋天的景象,或许也暗示了某种孤独与寂寞。
"夜闲方步月,漏尽欲朝天。"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急迫的心情。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踏月行走,直到夜半钟声(漏尽)才有了想要面向天亮的意愿。
"知去丹墀近,明王许荐贤。"
“丹墀”通常指的是朝廷或官府的正门,这里暗示着诗人对仕途的关注和渴望。而“明王许荐贤”则表达了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并得到推荐。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反映出诗人对于家庭、自然、仕途的深刻感悟和复杂情感。
不详
(一作洞),生卒年、,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
东楚复西秦,浮云类此身。
关山劳策蹇,僮仆惯投人。
孤客来千里,全家托四邻。
生涯难自料,中夜问情亲。
读书常苦节,待诏岂辞贫。
暮雪犹驱马,晡餐又寄人。
愁来占吉梦,老去惜良辰。
延首平津阁,家山日已春。
离乱人相失,春秋雁自飞。
祗缘行路远,未必寄书稀。
二月花无数,频年意有违。
落晖看过后,独坐泪沾衣。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经竹径,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北意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