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人事有动静,山林无浅深。
心虚耳长寂,应不怨鸣禽。
这首诗描绘了山林与人事的不同状态,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之间的对比。诗人通过“人事有动静,山林无浅深”这两句,巧妙地将人类社会的动态与自然界的静谧进行了对比,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着,“心虚耳长寂,应不怨鸣禽”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即使在外界纷扰中,内心保持平静的重要性。这里的“心虚”并非指空虚,而是指心地纯净、无杂念,这样的心境能够让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因外界的喧嚣而动摇。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不详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映竹借幽色,浮华流妙香。
春游多热恼,暮饮得清凉。
彼美四老翁,言为太子死。
野鸡乘此飞,杀声四边起。
扰扰为形役,未衰霜满巅。
幽禽无一事,头上也皤然。
桥下水长绿,桥头人自行。
春风忽相过,时闻环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