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二首(其二)

不假焦仙把酒喷,须臾澍雨若翻盆。

官应可了劭农事,天岂终悭及物恩。

无复绝粮忧鲁叟,何须进食念王孙。

只愁撩得秋声动,老客他乡易断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无需借助焦仙的法术洒酒祈雨,顷刻间大雨如盆倾泻而下。
官员应当抓紧时间处理农事,上天不会吝啬赐予万物恩惠。
不再有鲁国老人缺粮的忧虑,也不必为远方的公子进献食物。
只担心这秋风吹动,让异乡的游子心生凄凉,勾起离魂断肠。

注释

不假:无需借助。
焦仙:传说中的仙人。
把酒:洒酒祈雨。
澍雨:大雨。
官应可了:官员应当抓紧。
劭农事:处理农事。
悭:吝啬。
及物恩:赐予万物的恩惠。
绝粮:缺粮。
鲁叟:指鲁国的老人。
进食:进献食物。
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
撩得:引起。
秋声:秋风的声音。
老客他乡:异乡的游子。
断魂:心神不定,情绪低落。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以及这场雨水对农事的滋润。"不假焦仙把酒喷",以神话中的焦仙比喻大自然突然间倾盆而下之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雨势之猛烈。"须臾澍雨若翻盆"则更加深化了这种感觉,时间短暂却雨水丰沛,如同天上的盆被翻倒一般。

"官应可了劭农事"表明这场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它如同官方的命令一样,对农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接下来的"天岂终悭及物恩"则表达了一种信任,认为自然界不会吝啬它的恩赐。

"无复绝粮忧鲁叟"和"何须进食念王孙"两句,通过对比古代的鲁叟(即孔子弟子)不因缺乏粮食而忧愁,以及不需要像王孙那样费心于饮食之事,来表达诗人对于当前农事无忧的满足。

最后两句"只愁撩得秋声动,老客他乡易断魂"则转换了情境,从对自然恩赐的感激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秋天的风声似乎唤起了一种游子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身为异乡老人,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愈发深重,如同魂魄随之断裂一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受,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恩赐的感激和对于家乡的深切思念。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再用前韵二首(其一)

剪水工夫入细难,筛尘屑末粲豪端。

司寒便合修年谱,凌室何妨践世官。

惠可立时师受记,焦先卧处众争看。

只缘一窍丹成熟,四体那拘瘠与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再用前韵二首(其一)

行雨龙公屡易方,魃妖谁敢扇馀殃。

田畴接得三年熟,枕簟供来几夜凉。

更喜征夫无减灶,定应行旅不赍粮。

寄声鄞土黄承事,有粟何须更窖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其六)

床头酒熟气烝喷,嘉饭何妨置瓦盆。

醉饱不知身世事,思量难报后皇恩。

垂髫牧子行牵父,戴白山翁坐拥孙。

却笑东征西讨客,龙堆万里欲飞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其三)

密云能雨自西方,不假巫■解息殃。

地产固应滋物产,天凉那更挟心凉。

未忧悬釜供苏爨,何事量沙作糗粮。

临得颜公乞米帖,从今岁岁只珍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