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泠泠云外泉,的的岩光入。
静若仙鉴开,寒疑玉龙蛰。
时应下鹿群,迹印青苔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其八)天门泉》,描绘了山中泉水的清冷与幽深。"泠泠云外泉"以轻快的声音形象地展现了泉水从云雾缭绕的山间流出的情景,"的的岩光入"则描绘了阳光透过岩石照射在泉水上的明亮景象。接下来的"静若仙鉴开"运用比喻,将静止的泉水比作打开的镜子,突出了其清澈透明的特点,"寒疑玉龙蛰"则进一步以冬眠的玉龙形容泉水在寒冷中似乎沉睡不醒的静态美。
"时应下鹿群"暗示了泉水边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鹿群可能在此饮水,"迹印青苔湿"则描绘了鹿群走过后青苔上留下的湿润足迹,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了一幅清凉幽静的山泉图,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日夕望苍崖,崭崭在天外。
及来步其巅,下见河如带。
半壁云树昏,山根已霶霈。
山高路已穷,倏尔逢兰若。
落日老僧闲,支颐古松下。
缓步入禅庭,苔苍但萧洒。
相期物外游,共醉仙坛石。
举手薄高穹,清风生两腋。
都忘尘世烦,笑傲聊为适。
度岭失群山,千峰出天际。
方欣左右看,屡改萦回势。
胜事谁与同,芬然有兰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