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十七首(其六)

九月悲风始,边土何惨慄。

积雪齐高城,惊沙蔽寒日。

斧冰持饮马,凿地求鼠实。

月盛角弓强,三军夜恒出。

合战阴山下,矢尽归途失。

手斩郅支头,献俘凤凰阙。

阙庭侍从士,卧起佳人侧。

日晏下朝归,酌酒弹鸣瑟。

十年为汉将,甲胄行虮虱。

一语不相能,投身对刀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怀十七首(其六)》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生活与战争场景,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牺牲,以及宫廷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首句“九月悲风始,边土何惨慄”开篇即渲染了九月开始的凄凉景象,边疆之地寒冷刺骨,暗示了战争的严酷环境。接着,“积雪齐高城,惊沙蔽寒日”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恶劣天气,积雪覆盖高城,狂风卷起的沙尘遮蔽了寒冷的日光,营造出一片荒凉与危险的氛围。

“斧冰持饮马,凿地求鼠实”两句描述了边疆士兵的生活条件之艰苦,他们不得不在冰冻的河面上取冰给马饮用,甚至在地下挖掘寻找老鼠以充饥,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环境下物资匮乏的现实。

“月盛角弓强,三军夜恒出”则揭示了边疆军队的备战状态,即使是在月圆之夜,士兵们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出击,体现了战争的紧张与紧迫。

“合战阴山下,矢尽归途失”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士兵们在阴山脚下展开厮杀,箭矢耗尽后,归途变得迷茫,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

“手斩郅支头,献俘凤凰阙”两句赞扬了英勇的战士们,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亲手斩下敌首,将俘虏献给朝廷,展现了忠诚与勇敢的精神。

“阙庭侍从士,卧起佳人侧”对比了宫廷与前线的截然不同,宫廷中的侍从士们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而前线的士兵却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反映了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异。

“日晏下朝归,酌酒弹鸣瑟”描绘了宫廷中悠闲的生活场景,大臣们在结束朝会后,饮酒作乐,弹奏音乐,与前线的艰苦形成鲜明对比。

“十年为汉将,甲胄行虮虱”表达了对长期征战的将领们的敬意,他们十年如一日地为国家守卫边疆,身着铠甲,却饱受虱子的困扰,体现了战争的艰辛与牺牲。

最后,“一语不相能,投身对刀笔”则以讽刺的口吻,批评了宫廷中那些只会纸上谈兵、不理解前线真实情况的文官,他们的话语无法与前线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形象地揭示了官僚体系与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将士的英勇与牺牲、宫廷生活的安逸与前线的艰苦,以及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异,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感怀十七首(其七)

事君如四时,成功者为客。

君子慎其言,只以求忠益。

小人躁于名,噭噭沽其直。

疾疢卒不除,上下成乖隔。

为臣固当戒,为君独宜择。

曲突弗先图,头额为焦灼。

忠言有如鸦,佞言有如鹊。

鹊鸣人所喜,鸦鸣人所唶。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八)

海滨何遥遥,遥遥三千里。

一里一千家,家家生荆杞。

空房乳狐兔,荒沼游蛇虺。

居人去何之,散作他乡鬼。

新鬼无人葬,旧鬼无人祀。

相逢尽一哭,万事今如此。

国家启封疆,尺地千弧矢。

人民古所贵,弃之若泥滓。

大风断松根,小风落松子。

松根尚不惜,松子亦何有。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九)

番禺古都会,佳哉郁嵯峨。

三江交洪流,海水扬清波。

刘项争帝业,闭关自秦佗。

黄屋与左纛,老夫聊自娱。

山川足霸气,往往开雄图。

中原鼎沸日,肝脑涂干戈。

光岳气虽分,生齿存亦多。

海国诚富强,金铁兼盐鹾。

百货走天下,五兵雄诸华。

盛朝为外府,乱政求金车。

使者道相望,下民方荐瘥。

北临汉台上,怅望伤如何。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

野犬吠行人,深巷闻荒鸡。

荡子今何之,有司在门闾。

朝出伏草间,夜起匍匐归。

有亲谁当养,有田莫耘耔。

岂敢负公家,有罪诚当治。

甘瓜生井傍,百尺蔓其枝。

祸来常无根,免身为令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