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一)上古

遐哉上古,生弃与柱。句龙是生,乃有甫田。

惟彼甫田,有万斯年。开利之源,无乃塞源。

一廛亦官,百廛亦官。

啬夫孔艰,浸兮暵兮,申有螽兮。

惟馨祀是患,岂止馁与寒。啬夫咨咨,䅎盛苗衰。

耕之耰之,袯襫锄犁。手胼足胝,水之蛭螾。

吮喋我肌,我姑自思。胡不奋飞,东人利百。

西人利百,有匪我心。胡为不易,河水活活。

万人逐末,俾尔之愉悦兮。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遥远的古代,诞生了弃和柱。句龙降生,才有肥沃的土地。
这片肥田,历经万年。若要丰收源头,却可能堵住水源。
哪怕是一小块田地,也是官家所有。百亩田地,也同样是官家管理。
管理者艰难,雨水时多时少,蝗虫又来作乱。
担忧的不只是饥饿和寒冷,还有祭祀的繁重。管理者唉声叹气,稻谷茂盛而秧苗凋零。
耕田、平整、播种、除草,手上脚上磨出茧子,还要面对水中的蛭虫和蚯蚓。
它们吸食我的血肉,我只能自己思考。为何不振翅高飞,东方人从中获利。
西方人也获益,但我的心却不平静。为何不能改变,河水潺潺流淌。
众人追求利益,只为了你的快乐。

注释

遐哉:遥远的。
弃与柱:古代神话中的两位始祖。
甫田:肥沃的田地。
万斯年:极言时间长久。
开利之源:开启丰收的源泉。
啬夫:古代管理土地的小吏。
浸兮暵兮:形容雨水时多时少。
申有螽兮:申指夏末,螽即蝗虫。
馨祀:祭祀神灵。
蛭螾:水中的寄生虫。
胡不:为什么不。
东人:东方的人们。
匪我心:不是我的心意如此。
河水活活:河水流动的样子。
逐末:追求世俗利益。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一)》。从文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上古时代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遐哉上古,生弃与柱”两句直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古代世界,“生弃与柱”可能是指古人纯朴无伪的生活状态。接着,“句龙是生,乃有甫田”描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自然景象,通过龙和田园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惟彼甫田,有万斯年”一句则强调了这种状态的长久和持久。紧接着,“开利之源,无乃塞源”表达了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不破坏其原有的生态平衡的愿望。

诗中“一廛亦官,百廛亦官”可能是在描绘古代社会结构和官制的简单与公正,而“啬夫孔艰,浸兮暵兮,申有螽兮”则是对当时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等现象的隐晦批评。

“惟馨祀是患,岂止馁与寒”一句可能是在反思古代祭祀之礼是否已成为一种病态,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和寒冷。诗人通过这种问法,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

“啬夫咨咨,䅎盛苗衰”则是在描绘古代农业景象,表现出一种劳作与成果并重的农耕生活。而“耕之耰之,袯襫锄犁。手胼足胝,水之蛭螾”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具体刻画,通过对土地耕种和身体劳作的生动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农民勤劳生活的赞美。

“吮喋我肌,我姑自思”一句可能是在表达诗人个人对于古代纯朴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内心的自我反思。而“胡不奋飞,东人利百。西人利百,有匪我心”则是对周围环境与个人的价值观念差异的一种表述。

最后,“胡为不易,河水活活。万人逐末,俾尔之愉悦兮”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感,以及对周围人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一种哀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上古时代的美好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深深的个人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念。

收录诗词(242)

顾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悲翁,汉族,(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 字:逋翁
  • 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
  • 籍贯:唐朝海盐

相关古诗词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十)陵霜之华

陵霜之华,我心忧嗟。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坱轧陶钧,乃帝乃神。乃舒乃屯,烈烈严秋。

熙熙阳春,职生有伦。

今华发非其辰,辰属东方之仁。

遐想三五,黄帝登云。尧年百馀,二仪分位。

六气不渝,二景如璧,五星如珠。

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

形式: 四言诗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六)持斧

持斧持斧,无剪我松柏兮。

柏下之土,藏吾亲之体魄兮。

形式: 四言诗 押[陌]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九)苏方

苏方之赤,在胡之舶。其利乃博,我土旷兮。

我居阗兮,我衣不白兮。

朱紫烂兮,传瑞晔兮,相唐虞之维百兮。

形式: 四言诗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十三)采蜡

采采者蜡,于泉谷兮。煌煌中堂,烈华烛兮。

新歌善舞,弦柱促兮。荒岩之人,自取其毒兮。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