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其七)昭庆寺寄守山

搔首长安望阖闾,风烟漠漠九秋馀。

正思黄叶南朝寺,忽把飞云慧远书。

东壁磨碑知有待,北窗悬榻竟何如。

自怜白首无禆补,虚弃閒缘卧直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之其七,寄予昭庆寺守山。诗中以病中之感,遥望长安与阖闾(苏州)的风烟,表达了对南朝寺庙的怀念,以及对友人守山的思念之情。

首句“搔首长安望阖闾”,诗人以“搔首”这一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病中对远方的思念之情,通过“长安”与“阖闾”的对比,展现了对两地风光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挂念。

接着,“风烟漠漠九秋馀”,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时分,风烟弥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伤感。

“正思黄叶南朝寺,忽把飞云慧远书”,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南朝寺庙的怀念,以及对友人守山的思念。黄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也暗含着时光的流逝;飞云则象征着自由和远方,与“慧远书”一起,寄托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东壁磨碑知有待,北窗悬榻竟何如”,这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状的无奈。东壁磨碑,意味着等待着留下历史的痕迹;北窗悬榻,则是比喻闲居的生活状态。这两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友情的深沉思考。

最后,“自怜白首无禪补,虚弃閒缘卧直庐”,诗人自怜年华已逝,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闲散的生活中度过。直庐,可能是指官署或书房,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或学术生活的无奈与反思,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病中对远方的思念、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秋日早朝待漏有感

钟鼓殷殷曙色分,紫云楼阁尚氤氲。

常年待漏承明署,何日挂冠神武门。

林壑秋清猿鹤怨,田园岁晚菊松存。

若为久索长安米,白发青山忝圣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怀石湖

茶磨山前宿雨晴,行春桥下绿波平。

吴儿越女齐声唱,菱叶荷花无数生。

落日夷犹青雀舫,孤烟缥缈望湖亭。

平生走马听鸡处,残梦依依是越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感怀

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即事(其一)

卯酒意醺然,焚香闭阁眠。

长安尘十丈,不到竹窗前。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