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病中怀吴中诸寺七首》之其七,寄予昭庆寺守山。诗中以病中之感,遥望长安与阖闾(苏州)的风烟,表达了对南朝寺庙的怀念,以及对友人守山的思念之情。
首句“搔首长安望阖闾”,诗人以“搔首”这一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病中对远方的思念之情,通过“长安”与“阖闾”的对比,展现了对两地风光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挂念。
接着,“风烟漠漠九秋馀”,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时分,风烟弥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伤感。
“正思黄叶南朝寺,忽把飞云慧远书”,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南朝寺庙的怀念,以及对友人守山的思念。黄叶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也暗含着时光的流逝;飞云则象征着自由和远方,与“慧远书”一起,寄托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的向往。
“东壁磨碑知有待,北窗悬榻竟何如”,这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状的无奈。东壁磨碑,意味着等待着留下历史的痕迹;北窗悬榻,则是比喻闲居的生活状态。这两句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友情的深沉思考。
最后,“自怜白首无禪补,虚弃閒缘卧直庐”,诗人自怜年华已逝,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闲散的生活中度过。直庐,可能是指官署或书房,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或学术生活的无奈与反思,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病中对远方的思念、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