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描绘了一位喇嘛老僧的形象,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与修行境界。首句“不事镢头不坐禅”,以对比手法凸显了老僧不同于世俗修行者的独特生活方式——他既不从事农耕劳作(镢头象征劳动),也不静坐禅修(坐禅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精神的净化与提升。
接着,“扬眉瞬目见雄谈”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老僧在日常交流中展现出的智慧与气度,他的眼神和言语都充满了力量与深意,让人感受到其内在的丰富与深刻。
“净体发须元不碍,炼心妻妾宿曾参”则进一步揭示了老僧对自身身体与心灵的修炼。这里的“净体发须”可能指的是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纯净,“不碍”意味着这种纯净并不妨碍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与妻子和妾室的关系。“炼心”则是指内心修炼,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升华。
“殿压沧溟功九仞,炉开色相佛千龛”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老僧的修行比作建造宏伟的宫殿与开凿深邃的矿井,以及在众多佛龛中展现的佛像,以此象征其修行的深远与广博,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最后,“年年航海精诚在,垂没魂还到海南”表达了对老僧一生致力于佛法传播的敬仰之情。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其灵魂仍怀揣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仿佛仍在为佛法的弘扬而努力,体现了其对信仰的坚定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喇嘛老僧独特生活与修行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一生贡献的深切缅怀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