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翠峰老僧挽诗三首(其二)

不事镢头不坐禅,扬眉瞬目见雄谈。

净体发须元不碍,炼心妻妾宿曾参。

殿压沧溟功九仞,炉开色相佛千龛。

年年航海精诚在,垂没魂还到海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鉴赏

这首挽诗描绘了一位喇嘛老僧的形象,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与修行境界。首句“不事镢头不坐禅”,以对比手法凸显了老僧不同于世俗修行者的独特生活方式——他既不从事农耕劳作(镢头象征劳动),也不静坐禅修(坐禅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精神的净化与提升。

接着,“扬眉瞬目见雄谈”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老僧在日常交流中展现出的智慧与气度,他的眼神和言语都充满了力量与深意,让人感受到其内在的丰富与深刻。

“净体发须元不碍,炼心妻妾宿曾参”则进一步揭示了老僧对自身身体与心灵的修炼。这里的“净体发须”可能指的是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纯净,“不碍”意味着这种纯净并不妨碍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与妻子和妾室的关系。“炼心”则是指内心修炼,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纯净与升华。

“殿压沧溟功九仞,炉开色相佛千龛”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老僧的修行比作建造宏伟的宫殿与开凿深邃的矿井,以及在众多佛龛中展现的佛像,以此象征其修行的深远与广博,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最后,“年年航海精诚在,垂没魂还到海南”表达了对老僧一生致力于佛法传播的敬仰之情。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其灵魂仍怀揣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仿佛仍在为佛法的弘扬而努力,体现了其对信仰的坚定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喇嘛老僧独特生活与修行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其一生贡献的深切缅怀与敬仰。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喇嘛翠峰老僧挽诗三首(其三)

自愧迂儒厌俗荤,每游香室藉思熏。

别来常似一臂失,话久宁容六耳闻。

人去忽惊函谷履,锡飞无复海东云。

怜君铸佛经千亿,欲借余铜一铸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钱心渔挽诗

心渔先生不可见,尚忆吹箫卧草堂。

垂纶老作江潭客,得姓元从吴越王。

贫病一生心自足,云山千里兴难忘。

更闻治命真堪纪,人世空矜石椁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雪诗和苏韵十首(其一)

阴风吹陇麦芽纤,岁尽玄冥令更严。

园圃未春先缀蕊,乾坤如海欲生盐。

不妨积处堪高卧,预想晴来好曝檐。

纵是未能坚作玉,渐看冰柱已垂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雪诗和苏韵十首(其二)

大地文章散缟纤,小堂风物倍清严。

洒来竹里迷人径,积向岩前讶虎盐。

但使晓寒欺短褐,独宜久影泛虚檐。

琼花柳絮皆无用,谁拟新词一斗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