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儿童村巷竞走,鼓吹驿路喧阗。
何似池塘两部,宫商渐近自然。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社会中的一幅生动场景,通过对比儿童在乡村小巷中的欢愉与鼓吹声在驿路上的喧闹,巧妙地引出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何似”这一转折词,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池塘两部”的宁静之美,即指音乐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宫商”,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两个音阶,代表了音乐中的和谐与美感。整首诗通过这种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远离喧嚣、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详
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驿路红尘鼓吹,池塘青草蛙声。
本来都无音响,雅俗欲向谁论。
车帷且勿卷,吾愧见卢公。
广陌争驰骋,安知非枕中。
枕中天地宽,梦里年光速。
屈指威音前,黄粱曾几熟?
共道梦非真,谁知醒复伪。
飞升羡吕公,亦是梦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