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一)甲申春利州漕廨玩月闻琴和周炳仲韵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

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水调歌头·其一》,是一篇描写夜晚听琴赏月的诗作。诗人借着夜晚的宁静和琴声,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享受。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太清"二字充满了道家追求的高洁与纯净,"谁幻出"则让人不禁思考这是何人所营造的仙境。

“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连自己所处之地也不复记得,只觉得凉爽的空气如同霜冻一般,穿透了衣衫。

“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这一句则是对世间万象的感慨,虽说表面上看似平常,但实则不同于通常的夜晚,连栖息在枝头的鸟儿也显得不安稳。

“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诗人虽然身处红尘,却能识破世间的幻相,只是在深夜中听着更鼓的声音,心境自有一番超然。

“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这里流露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细腻观察之情,"最忺看"表明诗人对这份景致的专注与热爱,而"来竹底,上梅梢"则是对夜色中的竹林和梅花的描绘。

“几家朱户, 不如儿女醉蓬茅。”这一句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比喻,与其它家庭相比,诗人宁愿选择一种更为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就像儿童在蓬草丛中嬉戏一般。

“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这里则是对音乐的赞美与对世俗纷争的超越,"琴声三弄"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而不被世间的是非所累。

“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最后一句,则是对历史盛事的回味与个人情感的抒发。"长啸赋赤壁"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的策略讨论,而"有酒更无肴"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中简单享乐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夜晚听琴赏月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艺术与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历史的回味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篇蕴含深意且富有哲理的好诗。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五)戊午初度自寿

问讯中秋月,瞥见一眉弯。

婆娑桂影,今年又向桂林看。

蓬矢桑弧初度,罗带玉簪旧识,俯仰十年间。

记得老坡语,颓景薄西山。碧虚人,应笑我,已苍颜。

岁寒耿耿,不改惟有寸心丹。

目断风涛万里,梦绕烟霞一壑,老矣甚时闲。

不愿酒泉郡,愿入玉门关。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二)招八窗叔托疾再和

一番蓼花雨,几阵桂枝风。

杖藜多暇,准拟同醉小山重。

底事阮郎清致,苦托休文瘦损,咫尺阻西东。

秋色浩如许,岂可欠诗翁。门前事,都莫问,付杯中。

纷纷蛮触等耳,富贵大槐宫。

何惜振衣而起,相与凭栏一笑,抵掌共谈空。

佳客傥不至,推枕卧云松。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十五)送制参向君玉归里

薄酒长亭别,饱饭故园归。

两年婉婉席上,甘苦每同之。

騄骥群中独步,麋鹿兴前不瞬,孰可与争驰。

力挽不能寸,健翮遽斜飞。经营事,艰难状,老天知。

区区塞马得失,一笑付观棋。

用则风云万里,不用烟霞一壑,两鬓未应丝。

回首乌樯外,鸥鸟自忘机。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六)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

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