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九月十六夜偕李监仓宿龙卧山中听雨看月同时事也所谓鱼与熊掌兼得之赋诗一篇以纪其事

相唤此山来,狂风吹我衣。

把酒桂花下,山云片段飞。

掩门雨初滴,开门月还上。

倚树看月明,半山闻雨响。

人间有佳景,诗句颇发越。

何曾似今夕,听雨还看月。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们相约来到这座山,狂风卷起我的衣裳。
在桂花树下举杯畅饮,山间的云彩时而飘过。
雨点刚打湿门扉,我推开门,月亮已挂上天边。
倚靠树干欣赏明亮的月色,半山腰传来雨声。
世间美景无数,但此刻的诗篇尤为动人。
何曾有过今晚这般,一边听雨,一边赏月。

注释

相唤:相约。
狂风:猛烈的风。
桂花:桂花树。
片段:零散的。
掩门:关门。
初滴:开始滴落。
开门:打开门。
还上:再次升起。
倚树:靠着树。
闻雨响:听到雨声。
佳景:美好的景色。
发越:激昂、生动。
似:像。
今夕:今晚。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李监仓在龙卧山中度过的一个秋夜。首句“相唤此山来”,展现出两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共享的友情。接着,“狂风吹我衣”写出了夜晚的凉意和风的力度,为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态感。

“把酒桂花下”描绘了他们在桂花树下饮酒赏月的闲适场景,桂花的香气与美酒相映成趣。山云“片段飞”,则暗示了月光洒落的景象,增加了诗意的朦胧之美。

“掩门雨初滴,开门月还上”两句,通过雨声与月升的交替,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以及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捕捉。倚树赏月,“半山闻雨响”,进一步强化了山间静谧而生动的氛围。

最后,诗人感慨“人间有佳景,诗句颇发越”,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创作灵感的涌动。结尾“何曾似今夕,听雨还看月”更是点题,强调了这个夜晚的独特体验,超越了平日的寻常感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听雨看月的夜晚,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宋诗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特点。

收录诗词(145)

林亦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月晦日登烽火山

兴来走上烽火山,著足不定秋风寒。

四边黄茅滑如雨,低头一看毛发竖。

几年要到紫菜乡,大练小练并东墙。

如今一时在眼傍,白云浮水天茫茫。

酒阑更欲吊虎屋,无端日脚相催促。

一奴魋髻一跛足,逐我下山如野鹿。

形式: 古风

丈人行答通平林簿

祖龙一出群儒怒,滔滔稷下如抽缕。

乐以声传非文字,千年阙断无人补。

昔有丈人壶山前,绍兴甲寅乙卯年。

定律不待累黍起,瓦缶皆可成宫徵。

更言吹律随隆污,百世不以一声拘。

此法汉魏周隋无,红泉得之延坐隅。

一时河汉东西奔,姓氏胡为旅人门。

我欲栩栩还皇坟,要以六琯为根原。

九箫鼓吹百物和,羽衣狼藉渔阳戈。

须信乐能召太平,非是太平为乐歌。

丈人宿草飞毵毵,乾旋坤转谁更堪。

忽有尺纸如春蚕,遗音石笋天一南。

三更把书不成眠,四更起坐霜月悬。

五更开门欲上马,至竟此人何山下。

形式: 古风

见独斯行叔绮子为赴春试一出江头送别殊令牵怀聊为巴阑行一首以道此意云尔

巴阑独还岁月深,相送出门自沉吟。

十年交旧总如许,狂歌一曲伤人心。

今人读书如过客,壶飧只向市头索。

吾曹苦思肠几穿,安得相逢不索莫。

念我平生弄典坟,六月北窗长闭门。

雕肝篆肺得一句,旁人袖手评其文。

思量至此复一笑,如何跃马追年少。

我今闻说有场屋,两耳如聋怕听得。

网山山下月鱼亭,就船买鱼活煮羹。

何时挟册此来归,议论不到吾纵横。

故人年几今犹未,正好款门问知己。

时命相遭不用多,或在半言并片纸。

老人校书紫云楼,相见或问吾因由,为言索处海水头。

蓬莱方丈不可到,此心日夕徒生忧。

形式: 古风

古意

深夜步秋檐,明月照石阶。

所忆不可见,乃爱徒兴怀。

我欲挂天帆,长江风浪摧。

我欲跨绿耳,苍林烟雨回。

只有坐长想,佳人安在哉。

何时觌来袂,双目囧囧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