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郑用锡的《琴声》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沉的画面。首句“碧梧庭院七弦悲”,以碧绿的梧桐和寂静的庭院为背景,烘托出琴音的哀怨之情,仿佛七弦琴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次句“埽地焚香待月迟”,通过清扫地面、焚烧香料的动作,展现出诗人对音乐之夜的期待与虔诚。
“山水有缘应识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自我价值的认同,认为琴音与山水之间存在着某种缘分,山水似乎能理解他的心境。接下来,“斧柯莫假更何之?”借斧头砍伐树木的意象,暗示不再借助外物,专注于内心的表达。
“机心此后鸣蝉捕,绝调当年舞鹤知”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表示从此将摒弃世俗之心,只专注于捕捉自然界的鸣蝉声,创作出超越常人的绝美乐章,连舞鹤都能感知其高雅。
尾联“霜籁一天花落去,可曾魂梦入牙期?”以秋日的风声和飘落的花瓣为喻,表达琴声如秋风般凄美,希望自己的琴音能在梦中与知音相遇,达到心灵的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琴声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