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刘永年桂堂

四时之气秋气清,月之掬之水中精。

四时之月秋月明,桂之掬之木中英。

沆瀣蒸开黄烂熳,分似群仙清鼻观。

君家谁会术之幻,乘夜入月移此粲。

微风透帘日透窗,老叶弄缥花弄缃。

翁在中央季在旁,读万卷书字字香。

颤阏四开香入髓,薰融人欲发天理。

鲤伋点参贤父子,传芳后叶殊未已。

一枝五枝聊自诡,郤家窦家勿相侈,刘家正恐不免耳。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季的气息格外清爽,如同月光洒在水中的精华。
秋天的月亮明亮如镜,像是从桂树中提炼出的精华。
浓郁的香气像沆瀣般蒸腾,仿佛群仙欣赏的清雅景象。
你家中谁掌握了这神奇的技艺,能在夜晚进入月光,将美景移到这里。
微风穿过窗帘,阳光照进窗户,老叶与花朵在光影中摇曳。
祖父坐在中央,孙子在一旁,他们读书的声音字字都带着香气。
香气四溢,深入骨髓,使人身心舒畅,仿佛天理都在散发芳香。
鲤鱼跃起,子孙相继,贤德传承不断,芳香永不消散。
一枝、两枝,只是随意摆放,郤家、窦家不可过于炫耀,刘家恐怕也难逃此境。

注释

秋气:秋季的气候。
掬:捧取。
木中英:桂树的精华。
沆瀣:自然界的露水或雾气。
术之幻:神奇的技艺。
颤阏:形容香气浓郁。
窦家:姓窦的人家。
刘家:姓刘的人家。

鉴赏

这首宋诗《寄题刘永年桂堂》是曾丰所作,通过对秋季月色和桂香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诗人首先赞美了秋天的清新和月亮的皎洁,将月光比作水中精华,桂花则象征着树木中的精华。接下来,他描述了月夜下桂堂的景象,仿佛仙人清鼻观中的仙境,暗示了刘家桂堂的高雅与神秘。

诗人以疑问的方式,询问家中是否有人通晓神奇之术,能将月色移至桂堂,增添了神秘色彩。然后,他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穿过窗帘,阳光透过窗户,老叶与花朵在光影中摇曳的场景,营造出宁静而书香四溢的氛围。

诗中提到翁(老人)与季(年轻人)共读万卷书,字字如香,体现了读书人的学问与修养。接着,诗人用“颤阏”、“薰融”等词形容书香沁人心脾,使人精神焕发,仿佛连天地之理都被触动。他还提及了刘氏家族的传承,赞誉其子孙贤良,书香不断。

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提醒刘家不必过于炫耀,其他家族如郤家、窦家也应以此为榜样,而刘家的书香门第似乎难以避免受到赞誉。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赞美了桂堂的雅致,也寓含了对书香文化的推崇。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刘汉英双清亭

浑沦一段轻清气,天收不尽归于地。

凝者为山融者溪,揽之可使凡骨蜕。

主人著亭溪山间,心与溪山相往还。

市朝有欲叩以事,鱼鸟不容入其关。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渊甫可斋

君子无莫也无适,圣人毋固也毋必。

行藏视彼时所宜,去就惟吾义之适。

吾道难莫难于权,其惟孔子为能然。

胸中还未有孔子,宁堕于偏勿求全。

愿为孔子可斋志,四可犹须省三未。

孟子何当周文王,鲁男善学柳下惠。

形式: 古风

寄题张子登遂勤斋

一字于吾补不曾,诗书况味冷如冰。

谁家以此为长策,不把其它易短檠。

钟鼎轩裳眼应白,馀犹要得圣贤力。

意诚身正一家齐,门中自有华胥国。

形式: 古风

寄题阁皂陈元礼苍玉轩

道山飞落江之濒,山中草木海上春。

鸿濛盘成碧树势,沆瀣蒸出琼芝津。

辟尘有许犹未惬,更著千百青嶙峋。

两三也足况千百,后土不自珍其珍。

从坤受质外负直,与乾同体中含纯。

表里洒然相肖似,亭亭物外佳主人。

鸣佩琅琅夜步斗,握圭挺挺晨朝真。

音韵危梢压霰砉,威仪峻节排风竣。

卷班归洞门不钥,世间望之自逡巡。

辽城翛翛鹤有道,葛陂矫矫龙何神。

主人与客俱变化,同为玉皇案头臣。

犹馀栖凤未仙去,不有冥鸿孰情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