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白莲寺隆虚岩

人自菁山出,先须问老师。

未痊张籍眼,不废贯休诗。

课佛轮珠滑,翻经破帽攲。

几年修净业,喜近白莲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人们从青翠的山中出来,首先要向老师请教。
还未治愈张籍的眼疾,仍然研读贯休的诗歌。
研习佛法时,诵经的手势流畅如转动的佛珠,翻阅经书时帽子都歪斜了。
多年来修炼清净的佛业,如今欢喜接近那洁白的莲花池。

注释

人:指修行者。
自:来自。
菁山:青翠的山,象征初始或纯洁。
出:出来。
先须:首先应该。
问:请教。
老师:导师,这里指佛法导师。
未痊:还未康复。
痊:治愈。
张籍:唐代诗人,这里借指眼睛有疾。
眼:眼睛。
废:停止。
贯休:唐代僧人,以诗闻名。
诗:诗歌。
课佛:研习佛法。
轮珠:比喻诵经的手势。
滑:流畅。
翻经:翻阅经书。
破帽:形容专心致志,连帽子都歪了。
攲:倾斜。
几年:多年。
修:修炼。
净业:清净的佛业,指修行者的行为。
喜:欢喜。
近:接近。
白莲池:象征佛教中的净土,也指修行的宁静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顾逢所作的《寄白莲寺隆虚岩》,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修行和学习的敬仰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首句“人自菁山出”,以“菁山”象征高洁的品质或精神源头,表明人从内心深处寻求智慧。接着,“先须问老师”强调了学习佛法时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未痊张籍眼,不废贯休诗”运用典故,张籍和贯休都是唐代著名诗人,这里借指优秀的文学传统。诗人表示即使自己尚未完全领悟佛法,也不会忽视文学的熏陶,体现了诗人的博学多才。

“课佛轮珠滑,翻经破帽攲”描绘了僧人在研读佛经时的专注与虔诚,即使衣着简朴,帽子歪斜,也无暇顾及外在形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修行者的禅定与执着。

最后两句“几年修净业,喜近白莲池”表达了诗人长期致力于清净修行的成果,以及对白莲池(佛教中常用来象征纯洁)的亲近,寓意心境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深入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255)

顾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宏叟恢上人

留吴几两月,每见若亲知。

却恨临行日,相寻不见师。

黄花篱下酒,白发坐中诗。

别后频思忆,书成欲寄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张山居隐君

卖卜山中去,逃名竟不闻。

始终全一节,今古少如君。

拨火烧黄叶,枕书眠白云。

恨无薇可采,只食水中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寄杜北山

住与老逋邻,空湖隔市尘。

布衣安破屋,白发守清贫。

引鹤风穿袖,听猿月满身。

五言吟得苦,一字不投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寄陈石窗林石田老友

典刑惟二老,利禄等鸿毛。

士行贫中见,诗名犯后高。

苦心亲笔砚,冷眼看儿曹。

肥马轻裘辈,多应笑弊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