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城

妇德自生成,讵假蒙渠旌。

蒙渠今无土,慈善独有城。

孤城落日荒烟屯,坏堞颓垣不复存。

空山杜宇啼残血,西风寡鹤唳秋原。

此城自昔涸无水,物换星移屡迁徙。

谁知德慧有真源,旧城新城同不死。

狡哉蒙渠善悔后,明识妃名传不朽。

德源肇锡虽自仇,德源之称盈人口。

我闻李毅有女名云秀,父死保城殄夷寇。

至今人称天女城,德源无乃辉先后。

成败讵足论英雄,忘仇负义真遗臭。

更有阿南夫死身自焚,名先宁北青史闻。

星回六月燃松炬,南与北与说纷纷。

不列寒食禁烟火,义取光焰烛滇云。

我来邓赕考前志,父老犹能谈遗事。

四诏同冤松明楼,铁钏约臂何其智。

舁归窀穸妃之仁,守城誓死勇且义。

四德既具四维张,焉用城头树灵帜。

夫人城今安在哉?德源名桥为妃识。

德源桥下沵苴江,千载源流永不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德源城》由清代诗人牛焘所作,通过对德源城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妇德的重视以及对忠诚、勇敢、智慧的赞美。

诗中开篇即赞扬妇德的自然形成,不需外在的表彰,强调了内在美德的重要性。接着,通过“蒙渠”这一象征性的存在,引出对德源城的描述。德源城历经沧桑,物换星移,但其德源之名却流传不朽,体现了德行的力量超越时间的限制。

诗中描绘了德源城的荒凉景象,夕阳下的孤城、荒烟、残血、秋原中的孤鹤,营造出一种悲壮而肃穆的氛围。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诗人的笔触转向了对德源城背后人物的赞美——李毅之女云秀,她继承父志,保卫家园,直至牺牲。诗中提到的“天女城”、“李毅之女”等形象,不仅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凸显了女性在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誉中的重要角色。

最后,诗人在考察德源城的历史时,发现了“四诏同冤”的悲剧,以及“铁钏约臂”的智慧之举,这些细节进一步丰富了德源城的历史内涵。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守城誓死”的勇气与“舁归窀穸”的仁慈,展现了德源城人民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故事,不仅歌颂了德源城及其人民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道德品质的崇尚与追求。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得《德源城》成为一首具有深厚人文价值的作品。

收录诗词(286)

牛焘(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姑娘塞

马容城东沅溪外,山半孤村堪图画。

兹山中窅翠周遭,白云深处闻犬吠。

疑有幽人卧云中,不与红尘通謦欬。

入境问俗访遗事,山村却号姑娘塞。

从来灵秀钟淑媛,莺闺燕阁流芳在。

西湖之名由西子,若耶溪边流香黛。

明妃生长亦有村,姊归女子嫌丑怪。

更有小姑住青溪,独处无郎蒋候妹。

今之村姑何人斯,父老无传志无载。

始知肇锡多传讹,大孤小孤同附会。

吁嗟女兮竟乌有,丈夫岂为儿女态。

即今此地清且幽,愿与高人筑鹿砦。

闺中芳名不外扬,况兹无稽谬置喙。

古道淳良风尚存,改名易俗诚何碍。

形式: 古风

红崖道中望定西岭

落日半衔西岭上,暮烟初起石桥头。

千盘磴道穿云出,万壑松溪逐涧流。

蒙段杳矣黄土迹,河山顿改碧榆秋。

君看万里归图籍,虎视雄关作寺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邓川学署夏日景

花覆茅檐罩午阴,扶疏老树旧成林。

迎风翠竹森森玉,映日黄梅个个金。

不速客惟双蝶至,有声诗倩一蝉吟。

凭楼更爱湖山好,几阵秧歌送远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邓川西湖秋望

涌金门外荡扁舟,西子名湖我旧游。

水光山色浮空翠,花港柳堤入晚秋。

晚秋风雨孤山客,回首烟波廿年隔。

残山剩水动关情,昆池苍洱吟成癖。

邓赕城西拓镜湖,罗时江上长蘼芜。

双潭碧影明瑶圃,一抹烟痕入画图。

画图仿佛断桥雪,瑶圃依稀苧萝月。

名亚钱塘讵效颦,貌比若耶非唐突。

我来芳草春萋萋,麦浪风初乳燕低。

岁晚荻花秋槭槭,柳丝烟暗暮鸦啼。

春光易老秋光薄,雨叶才黄风叶落。

夕阳半在湖心亭,野水虚涵云外郭。

夕阳野水共娟娟,远浦孤帆去渺然。

舟子横竿拦鸭过,老渔沽酒趁墟还。

欲寻诗客停桡路,不见高人濯缨处。

独立明湖一片清,伊人宛在蒹葭渡。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