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籍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作品,名为《戍卒伤春》。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边塞戍卒对春天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表达了诗人长时间驻守在边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春天的到来与离去,而这些美好的时光都与他隔绝了。"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则描绘出即使是春天,也无法改变这寒冷严酷的环境,即便是春风也已失去了温暖,依旧是阴冷的山峰和积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诗人在这荒凉的边塞之地找到了一棵瘦弱的柳树,连那最不易见到的几片新叶也只在树的南面微微发出了。这里柳树和新叶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而南枝可能是因为阳光较多所以才有了生机。
"为带故乡情,依依籍攀折",诗人满怀对故乡的情感,小心翼翼地攀折那些微弱的新芽,将这份情感带回自己的生活中。这里的“依依”形容那攀折叶子的动作,充满了无限温柔。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黄昏时分,风吹过沙漠,诗人在夜幕降临之际,对着故乡的方向流下了思念家乡的眼泪。这里“啼”字用得甚是传神,表现出诗人的哀伤与孤独。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对边塞戍卒命运的感慨。他们站在被云雾缭绕的城楼之上,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的英雄。这句话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怀疑或是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边塞戍卒孤独、悲凉而又坚韧不拔的情怀。
不详
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
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
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
绿野含曙光,东北云如茜。
栖鸦林际起,落月水中见。
此身何自苦,日日凌霜霰。
流苏帐里人,犹在阳台畔。
入室少情意,出门多路岐。
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
人谁无分命,妾身何太奇。
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
青楼邻里妇,终年画长眉。
自倚对良匹,笑妾空罗帏。
郎本东家儿,妾本西家女。
对门中道间,终谓无离阻。
岂知中道间,遣作空闺主。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
知子去从军,何处无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