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福宫诸官赴王尹赏菊之会

儒衣武弁聚华轩,尽是西都冷落官。

莫叹黄花过佳节,且将素发共清欢。

红牙板急弦声咽,白玉舟横酒量宽。

青眼主公情不薄,一如省闼要人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文人士大夫们穿着儒雅的服装,聚集在华丽的厅堂,他们大多是西京冷落的官员。
不要叹息菊花过了重阳节,暂且与白发共度欢乐时光。
急促的红牙板音乐声中,弦音低沉,大家举杯畅饮,酒量宽广。
主公对我情谊深厚,就像皇宫中的贵人期待着重要人物的到来。

注释

儒衣:文人士大夫的服饰。
武弁:武官的帽子,这里泛指官员。
华轩:华丽的厅堂。
西都:古代对长安(今西安)的称呼,这里指京城。
冷落官:被冷落的官员。
黄花:菊花,象征秋天和高洁。
佳节:节日,此处指重阳节。
素发:白发,指年老。
红牙板: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急弦声咽:快速的琴声低沉压抑。
白玉舟:形容酒杯如玉般洁白,也比喻酒量大。
酒量宽:酒量很大。
青眼:正眼看,表示重视或欣赏。
主公:主人,这里指聚会的主人。
省闼:皇宫,朝廷。
要人看:期待重要人物的到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秋日举行的菊花盛宴,文人学士们聚集一堂,共同欣赏菊花之美。诗中通过对服饰、乐器、饮酒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雅致生活和他们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

“儒衣武弁聚华轩”一句,生动地勾勒出一群文人学士与武官们齐聚一堂的情景。这里的“儒衣”指文人的服饰,“武弁”则是武官所戴的帽子,“聚华轩”则意味着他们共同聚集在装饰华丽的车中。

接着,诗人用“尽是西都冷落官”表达了对朝廷官员们冷清境遇的感慨。这里的“西都”可能指的是长安,即唐代的首都,但此时已非盛世,故有“冷落”之感。

“莫叹黄花过佳节”这句中,“黄花”即菊花,而“莫叹”则是诗人对读者或同行们的劝告,意味着不要因为菊花已经过了最美好的时节而感到遗憾。紧接着的“且将素发共清欢”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众人共同享受这份清净的快乐,尽管时间已逝,但在这瞬间,大家依然可以一同欣赏菊花之美。

“红牙板急弦声咽”描写的是宴会上的音乐场景,“红牙板”可能是指用红木制成的乐器,伴随着紧迫而急促的琴弓拉动弦线的声音。诗中还提到了“白玉舟横酒量宽”,这里的“白玉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宴会上摆放着的美丽酒船,人们在此享受着悠闲自得的饮酒之乐。

最后,“青眼主公情不薄,一如省闼要人看”表达了诗人对“青眼主公”的深厚感情。这里的“青眼主公”可能是指某位官员或长者,诗人通过这句诗表明自己并未忘记对方曾经给予的恩情,而这种情谊犹如古时省闼要人一般,不会轻易忘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和文人们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趣味。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王安之题独乐园

草浓初过雨,林静远含烟。

燕引新飞鷇,荷承半坠莲。

朋来惟有月,山见不须钱。

谁与同其乐,壶中浊酒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乐道再以诗见寄

谏垣簪笔接英游,今日华颠昔日忧。

邂逅升沈皆是命,逍遥出处本无愁。

衡门不羡金门贵,藿食焉知肉食谋。

溟海榆枋各安分,蓬莱未必胜嵩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乐道自河外南辕过宜芳雨晴和气景物可爱马上偶成

京洛春应老,河边初解颜。

碧浮烟际草,翠滴雨馀山。

目极褰帷外,诗成揽辔间。

满川桃李色,共喜传车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

别后相惊两鬓霜,可怜梅蕊为谁芳。

台头日暖分三色,林下风清共一香。

正烂漫时游不足,忽离披去乐难常。

慇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