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宗师王守仁的《龙冈漫兴五首》之五,通过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世俗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守。
首联“归与吾道在沧浪,颜氏何曾击柝忙?”以“沧浪”象征清静的归隐之地,暗喻诗人追求的精神家园。颜氏,这里借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诗人反问颜回是否曾因生活琐事而忙碌,以此表达自己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颔联“枉尺已非贤者事,斩轮徒有古人方。”“枉尺”出自《庄子》,意为不值得牺牲一尺来换取更大的利益;“斩轮”则出自《左传》,比喻为了小事而损害大局。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认为不应为了小节而违背道德原则,强调了坚守正直、不为私欲所动的高尚品德。
颈联“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傍晚时分,白云缭绕,诗人回忆起归隐山林的岩洞生活,春天到来时,苍绿的苔藓覆盖着石床,生机勃勃。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尾联“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诗人以白鹤为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龙场(可能指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但最终会像白鹤一样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暗示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王守仁对于道德原则的坚守、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