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冈漫兴五首(其五)

归与吾道在沧浪,颜氏何曾击柝忙?

枉尺已非贤者事,斩轮徒有古人方。

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

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宗师王守仁的《龙冈漫兴五首》之五,通过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世俗的追求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守。

首联“归与吾道在沧浪,颜氏何曾击柝忙?”以“沧浪”象征清静的归隐之地,暗喻诗人追求的精神家园。颜氏,这里借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诗人反问颜回是否曾因生活琐事而忙碌,以此表达自己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颔联“枉尺已非贤者事,斩轮徒有古人方。”“枉尺”出自《庄子》,意为不值得牺牲一尺来换取更大的利益;“斩轮”则出自《左传》,比喻为了小事而损害大局。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认为不应为了小节而违背道德原则,强调了坚守正直、不为私欲所动的高尚品德。

颈联“白云晚忆归岩洞,苍藓春应遍石床。”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傍晚时分,白云缭绕,诗人回忆起归隐山林的岩洞生活,春天到来时,苍绿的苔藓覆盖着石床,生机勃勃。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寄托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尾联“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诗人以白鹤为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龙场(可能指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但最终会像白鹤一样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暗示了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王守仁对于道德原则的坚守、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答毛拙庵见招书院

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长抛旧学荒。

岂有威仪堪法象?实惭文檄过称扬。

移居正拟投医肆,虚席仍烦避讲堂。

范我定应无所获,空令多士笑王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老桧

老桧斜生古驿傍,客来系马解衣裳。

托根非所还怜汝,直干不挠终异常。

风雪凛然存节概,刮摩聊尔见文章。

何当移植山林下,偃蹇从渠拂汉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却巫

卧病空山无药石,相传土俗事神巫。

吾行久矣将焉祷?众议纷然反见迂。

积习片言容未解,舆情三月或应孚。

也知伯有能为厉,自笑孙侨非丈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过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徒闻鹊驾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