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溪山歌送天然道首座归蜀

蜀路连云知几许,策勤斯道耐寒暑。

拨开云雾睹青天,仍与孤云为伴侣。

布慈云,施法雨,竿木随身能作主。

德云不在妙高峰,此去逢人休错举。

天风清,江月明,月巢野鹤梦初醒。

门庭施设谈玄者,犹较石霜半月程。

常独步,常独行,三更月下迎空生。

回首广寒何处是,桂轮皎皎临沧瀛。

曹溪水,通一滴,容纳百川流不息。

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无处觅。

觌面提,当机疾,华亭船子抛篙直。

截断众流达本源,瞿唐三峡连天碧。

肩鈯斧,上青山,峭壁颠崖不可攀。

欲识洞山分五位,须知兜率设三关。

人亦闲,境亦闲,萧条茅屋两三间。

五湖云月谁消得,万里溪山独往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雪月溪山歌送天然道首座归蜀》由明代诗人觉澄所作,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和道家修行的意境。

首句“蜀路连云知几许”,描绘出蜀道之险峻,仿佛与云海相连,不知其尽头。接着“策勤斯道耐寒暑”则表达了对道家修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无论酷暑严寒,都坚持不懈。

“拨开云雾睹青天,仍与孤云为伴侣”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在艰难中寻求光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接下来的“布慈云,施法雨,竿木随身能作主”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家修行中的慈悲与智慧,以及随缘自在的生活态度。

“德云不在妙高峰,此去逢人休错举”则暗示了修行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高处,而在于内心的觉悟与实践。随后的“天风清,江月明,月巢野鹤梦初醒”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清明与自由。

“门庭施设谈玄者,犹较石霜半月程”通过对比,突出了修行者深入探讨玄奥之道的决心与毅力。接下来的“常独步,常独行,三更月下迎空生”则展现了修行者独立自主、不畏孤独的精神风貌。

“回首广寒何处是,桂轮皎皎临沧瀛”将思绪引向了更加深远的宇宙空间,表达了对宇宙真理的追求与向往。最后,“曹溪水,通一滴,容纳百川流不息”以曹溪水的比喻,象征着道家修行的包容与广阔,以及对万物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蜀地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道家修行精神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道家哲学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1)

觉澄(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冲彻堂(其一)

平居江北与江南,矫首相望岁已三。

近睹百花开烂漫,遥闻千树吼毗岚。

白云缥渺连青嶂,明月徘徊印碧潭。

一棹扁舟如会面,燃灯清话薜萝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寄冲彻堂(其二)

赵州在北睦州南,千里同风意再三。

扬子渡头凝晚色,蒋王山上叠春岚。

夜深渔火明沙岸,天净丝纶钓月潭。

见说年来资福好,何如林下坐松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送玉峰琳长老得戒还清泉(其一)

来游江国早相招,一到荒山正寂寥。

得戒已闻天竺雨,洗心曾见浙江潮。

云开晓日回兰棹,莺啭春风上柳条。

欲问清泉何处是,毗卢高阁倚层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送玉峰琳长老得戒还清泉(其二)

发足超方自逸群,登坛今得戒香熏。

衲衣暂挂春天树,金锡遥穿日暮云。

杳杳三山江上涌,滔滔二水寺前分。

清泉到日心无事,参透禅机了见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