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听松声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

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

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

形式: 排律

翻译

庭院间微风轻轻吹动,高大的松树发出自然的韵律。
静听这风声,没有丝毫杂音扰乱,整天都感到神清气爽。
我尽力与幽深的泉水共鸣,反而觉得连细雨的声音也显得单调。
风吹过天空,增添了鹤的鸣叫,穿过窗户,仿佛合奏出琴声。
更何况是在秋天的傍晚,这样的风声在明亮的月光下更显适宜。
我不知深涧底部,那萧瑟的风声又有谁能够听见。

注释

庭际:庭院之间。
微风:轻微的风。
高松:高大的松树。
韵自生:自然产生的韵律。
听时:静听时。
无物乱:没有杂音打扰。
尽日:整天。
神清:精神清爽。
幽泉:幽深的泉水。
细雨:细小的雨滴。
拂空:吹过天空。
鹤唳:鹤的叫声。
过牖:穿过窗户。
合琴声:像琴声一样和谐。
秋暮:秋天的傍晚。
月明:明亮的月光。
深涧底:深涧的底部。
萧瑟:冷落、凄凉。
有谁听:有谁能够听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环境,其中“庭际”指的是庭院的边缘,而“高松”则是远离尘嚣、独立于庭院之中的高大松树。"微风"轻拂过,引发出"韵自生"的自然音响,这种景象不仅为听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抚慰。

接着“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进一步表达了这种精神状态。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松声,不为外界干扰,整日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澄澈与平静。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一句则将松声比作山涧之水和细雨,这不仅是对自然声音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这里的“并”字用得妙,它既可以理解为同时发生,也可解为相互融合,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则是对这种境界的进一步描写。"拂空"意指轻拂过空间,而“鹤唳”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偶尔传来的鹤鸣之声,它不仅没有破坏这份宁静,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清新。"过牖合琴声"则是说窗外的风或松声与室内的琴声相互和谐,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音乐效果。

最后,“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时光的特别喜爱。在秋日的傍晚,当月色皎洁之时,这份宁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思考,似乎在问,那么在这深不见底的山涧中,究竟还有谁能听到这种萧瑟的松声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寄托的情怀。

收录诗词(140)

刘得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相关古诗词

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

白日只如哭,黄泉免恨无。

身闲甘旨下,白发太平人。

同游芳草寺,见示白云诗。

犹祈启金口,一为动文权。

深山寺路千层石,竹杖棕鞋便可登。

形式:

九嶷山

鼎湖冠剑有遗踪,晋汉真人羽化同。

九转药成丹灶冷,五车云去玉堂空。

仙家日月蓬壶里,尘世烟花梦寐中。

徒有旧山流水畔,老松枝叶苦吟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中秋夜泊武昌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

今夜素娥月,何年黄鹤楼。

悠悠兰棹晚,渺渺荻花秋。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月生

月生十五前,日望光彩圆。

月满十五后,日畏光彩瘦。

不见夜花色,一尊成暗酒。

匣中苔背铜,光短不照空。

不惜补明月,惭无此良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