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幼子

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

祗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

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

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膝下相伴已五年,期待能传承家业。
只因我福气浅薄,害儿子命运多舛。
过去的业障自有因果,如今夏日困苦又何妨。
内心深处的痛苦不知去向,直教人肝肠寸断,若死方休。

注释

膝下:指子女在父母身边。
阅秋:经历五个秋天,表示时间长久。
箕裘:古代指父亲传给儿子的产业或学问。
祗缘:只因为。
老子:古时对自己谦称,这里指诗人自己。
身无福:没有福分。
佳儿:优秀的儿子。
命不修:命运不好。
宿业:过去的罪孽或业障。
暑行:炎炎夏日。
坏会:遭遇困厄。
灵台:古人认为心如明镜,此处指内心。
痛入肝肠:形容极度悲痛。
死则休:到死为止,形容痛苦至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父亲对失去的幼子深切的怀念和哀痛。开篇"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表达了父子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希望将来能够传承家业。然而紧接着的"祗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则透露出一种宿命论和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没有福气导致孩子命运多舛。

接下来的"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宿命感,似乎所有的遭遇都是由宿世之业所决定。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来解释自己悲剧性的遭遇,即失去幼子。

最后两句"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则是对失去亲人的深切哀痛和无奈的抒发。这里的"灵台"可能指的是心中的某个点,是记忆或情感的寄托,而那个点如同实质的痛楚一样,难以捉摸,却又真切地刺穿内心。

整首诗通过对幼子的怀念和个人宿命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哀伤以及面对生死问题时的人性弱点。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月峡城楼偶作

云羃前溪洞,烟荒隔岸城。

秋旗杂山色,晓角带江声。

驻骑须边静,维舟待峡平。

掀髯聊徙倚,一雁楚天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月峡重九感怀

落帽寻盟鬓久皤,今朝于此上嵯峨。

云收谷净山新霁,风定沙平水不波。

对菊使人怀古尔,思莼如我感时何。

明年把酒知何处,归到东篱更莫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王母致语口号

碧虚飞信入蓬莱,约我骖鸾伴侣来。

蔼蔼祥云射虹渚,缤缤香雾下龟台。

喜乘莲叶经琼海,笑指梅花荐玉杯。

圣算自应天地久,蟠桃不计几回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长沙郡斋中夜闻雨不寐

檐花窗叶和灯前,全似江南雁到天。

渐老弗堪秋意早,不眠那为雨声然。

学儒不力冠非误,善舞何心袖足旋。

唤醒几番关塞梦,蛩吟四壁只年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