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动非求进静非禅,咋舌吞声过十年。
溪涨浪花如积石,雨晴云叶似连钱。
干戈岁久谙戎事,枕簟秋凉减夜眠。
攻苦惯来无不可,寸心如水但澄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名为《即目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修养与内心世界的诗歌。
“动非求进静非禅,咋舌吞声过十年。”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外界的喧嚣和自己的内在修为有一种超然的态度。虽身处世俗,但内心却保持一种静默与禅意,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
“溪涨浪花如积石,雨晴云叶似连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领悟。溪水激荡,其浪花犹如堆积的岩石;雨过天晴,云层就像串联在一起的铜钱。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坚定与连贯。
“干戈岁久谙戎事,枕簟秋凉减夜眠。”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军旅生涯的熟知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长期从军,使得诗人对战事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在秋夜清凉之时,即便枕戈待旦,也难以安然入睡,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宁与忧虑。
“攻苦惯来无不可,寸心如水但澄鲜。” 最后两句则是对自己精神状态的一种自我肯定。面对生活中的困顿和痛苦,诗人已习以为常,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克服的;而自己的心灵,就像清澈见底的水一般,只要保持纯净,便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清新。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坚韧不拔的个性,以及他对于生活、战争与精神修养的深刻思考。
不详
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主暗臣忠枉就刑,遂教强国醉中倾。
人亡建业空城在,花落西江春水平。
万古壮夫犹抱恨,至今词客尽伤情。
徒劳铁锁长千尺,不觉楼船下晋兵。
花低池小水泙泙,花落池心片片轻。
酩酊不能羞白鬓,颠狂犹自眷红英。
乍为旅客颜常厚,每见同人眼暂明。
京洛园林归未得,天涯相顾一含情。
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
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
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
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
社后重阳近,云天澹薄间。
目随棋客静,心共睡僧闲。
归鸟城衔日,残虹雨在山。
寂寥思晤语,何夕款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