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月

向老逢清节,归怀托素晖。

飞萤元失照,重露已沾衣。

稍稍孤光动,沉沉众籁微。

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在古老的节日里遇到清冷,回家的心情寄托于皎洁的月光。
飞舞的萤火虫失去了照明,厚重的露水已经打湿了衣裳。
微弱的月光渐渐明亮,周围的嘈杂声也逐渐减弱。
我不该在这个年纪还独自在外,仿佛月亮也在劝我回家。

注释

逢:遇到。
清节:清冷的节日(如中秋节)。
素晖:皎洁的月光。
飞萤:飞舞的萤火虫。
重露:厚重的露水。
沾衣:打湿衣服。
孤光:微弱的月光。
众籁:周围的嘈杂声音。
明白发:白发(指年纪大)。
似欲:仿佛想要。
劝人归:劝人回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十五夜月》,描绘了诗人独自在中秋之夜的感受。首句“向老逢清节”表达了诗人年事渐高,在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更添了几分感慨。次句“归怀托素晖”则流露出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明亮的月光。

“飞萤元失照”写出了月光之明亮,连飞舞的萤火虫都失去了原有的光芒,暗示了月色的皎洁。而“重露已沾衣”则描绘了夜晚的凉意,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增添了环境的寂静和清冷。

“稍稍孤光动,沉沉众籁微”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静谧,只有月光微微摇曳,周围的声音也变得低沉稀疏。最后两句“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诗人借月光的明亮,寓意自己白发斑斑,似乎在无声地劝告人们珍惜时光,尽早回归亲情和温暖的家。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庭团聚的渴望,展现了宋诗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上元致语口号

欢声喜气塞康庄,妙舞清歌乐未央。

此节定知随意好,今宵端复为人长。

妆成粉白生春色,酒泻鹅黄射烛光。

报答风光须一醉,从来千骑贵东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上赵使君

老气峥嵘盖九州,治声腾涌逐双流。

向来置醴蒙殊遇,此日弹冠愧少留。

千里山连环故国,中秋月好傍黄楼。

不应为米轻乡里,定复还从马少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上晁主客

两疏父子共含香,不独家荣国有光。

剩欲展怀因问疾,孰知相对只衔觞。

年侵身要兼人健,节近花须满意黄。

从此竹林须小阮,只今未可弃山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与寇赵约丁塘看花寇以疾不赴有诗次其韵

早年学苦断过从,晚岁逢春意未穷。

欲共元刘争著语,不堪姚魏已随风。

坐无上客席虚左,赠有英词囊不空。

障日长须钓竿手,归来无计驻青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