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佛寺

金吾不必问行由,此去逍遥物外游。

半坞白云藏宿雾,一声横笛下归牛。

喜瞻杰阁三生像,藐视丛林四海州。

为写濯缨疏拙句,谁言墨迹至今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不需要询问守夜人行程如何,这次我要去自由自在地游历世外。
半山腰的云雾中隐藏着夜晚的住所,悠扬的笛声伴随着归家的牛群响起。
欢喜瞻仰那尊高大的三生佛像,对广大的丛林和四海之州都心怀轻蔑。
为了写下这洗涤尘俗的粗陋诗句,谁能想到墨迹会留存至今。

注释

金吾:古代官职,负责宫门警卫。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坞:山腰的凹地,这里指山中小屋。
宿雾:夜间停留的雾气。
横笛:横吹的笛子,形容笛声悠扬。
濯缨:洗去冠缨上的尘埃,比喻超脱世俗。
疏拙句:粗糙而质朴的诗句。
墨迹:指书写的痕迹或作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吕声之的作品,名为《游石佛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游览石佛寺时的心境和情感体验。

"金吾不必问行由,此去逍遥物外游。"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金吾"指的是守卫宫门的武士,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心境,不需要询问任何限制,只想随心所欲地前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半坞白云藏宿雾,一声横笛下归牛。" 这两句描绘了石佛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在此获得的心灵滋润。"半坞"形容山势如同屏障,"白云藏宿雾"则是对山中云雾缭绕的生动描述,而"一声横笛下归牛"则展现了诗人在听到了牧童吹奏的笛子声后,与归来的牛群一起回家的宁静画面。

"喜瞻杰阁三生像,藐视丛林四海州。"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寺中塑造的佛祖及圣者的景象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喜瞻"表明诗人对这些神圣形象有着敬仰之情,而"藐视"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仿佛能够俯瞰整个世界。

"为写濯缨疏拙句,谁言墨迹至今留。"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自信和对传世佳作的期待。"濯缨"指的是洗笔的水,"疏拙句"则是形容诗人的作品虽不华丽但却蕴含深意,而"谁言墨迹至今留"则是在肯定自己的文学才华,希望自己写下的文字能够流传后世。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佛教文化的赞美,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34)

吕声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舒城道中

还辕天作十分晴,泻出秋光一派清。

走笔欲题人到迹,扬鞭不住马嘶声。

顷禾晚熟黄云色,篱菊朝含白露英。

得似渊明便归去,候门童稚出欢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谢石主簿和章

多君养就大椿年,便腹诗书昼欲眠。

绛阙当年名藉甚,白云他日迹飘然。

千军笔扫人谁敌,九转丹成世莫传。

倦眼功名旁袖手,剩看月露出新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谢张漕荐剡

谁人洗甲挽天河,玉宇无尘海不波。

汉使褰帷将命出,淮民挟纩被恩多。

流离岂但身安集,凋瘵亲曾手拊摩。

惠利才施催召亟,其如席未及温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题龙翔观

曾到龙翔不记年,两峰巍压水中天。

潮生潮落青芜外,人去人来白鹭边。

四接远游僧万笠,重新旧观屋千椽。

东南送目秋无际,隔岸人家问钓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