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六和寺怀莲池上人

只疑山径尽,展转见禅宫。

吴越分疆异,齐梁建宇空。

鸟声频唤雨,虎啸屡呼风。

草细春犹浅,花稀暖未融。

江波侵去骑,嵓采映垂虹。

于役不遑息,何因见远公。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六和寺时,对寺庙及其周边环境的深切感受与怀想。首联“只疑山径尽,展转见禅宫”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初见寺庙时的惊喜与疑惑,仿佛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以为尽头已至,却意外地发现了这座静谧的禅寺。颔联“吴越分疆异,齐梁建宇空”则通过历史的对比,展现了寺庙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其悠久的历史背景。

颈联“鸟声频唤雨,虎啸屡呼风”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鸟儿的鸣叫似乎在呼唤着即将到来的雨水,而老虎的咆哮则仿佛在召唤着狂风的降临,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寺庙和谐共存的氛围。尾联“草细春犹浅,花稀暖未融”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草色虽细,但春意尚浅;花朵稀疏,暖阳尚未完全融化冬日的寒冷,体现了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

接下来,“江波侵去骑,嵓采映垂虹”则将视线转向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江水轻轻拍打着岸边,似乎在迎接过往的行者;岩石的色彩映照在垂下的彩虹之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于役不遑息,何因见远公”表达了诗人因公务繁忙而无法停留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远公(可能是指六和寺的高僧)的怀念之情,希望有机会能再次见到这位高僧,体验那份宁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六和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

收录诗词(52)

冯时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张比部席间咏青青河畔柳

窈窕长安柳,参差河水滨。

波光羞比绿,草色怯争新。

细缕临流濯,纤眉对镜颦。

霞酣张绪态,风约小蛮身。

不数章台暮,空疑灞岸春。

离人正多恨,羌笛莫教频。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送郑总督之镇

圣主自垂裳,犹怀御远方。

月卿临马邑,星使下龙荒。

地控诸关壮,天连万堞长。

慇勤宣庙略,翕习动军装。

五利和戎策,千言实塞章。

白题迎节舞,紫燕傍车昂。

铃阁秋声静,油幢晚气凉。

边沙看净埽,朝野倚金汤。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舟中眺雪

俯仰迷江甸,东南冻未苏。

扁舟下远水,积雪断寒芜。

朔气连沧海,穷阴混太湖。

潇潇兼霰密,脉脉受风扶。

大地遥浮越,低空近压吴。

山川纷莽苍,云木半虚无。

雁路才分影,鸥沙祗辨呼。

戢鳞潜素鲤,侧目逗饥乌。

色借齐宫并,音操郢曲孤。

披来朝练净,映处夜珠枯。

不用裁梁赋,偏宜入剡图。

乍惊容鬓似,却怪岁华徂。

腊渐回杓斗,春先到酒垆。

乾坤原浩荡,泥滓暂崎岖。

自笑寒暄态,谁燃造化炉。

圣朝阳德在,白日丽高衢。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中秋夜宿玄潭江上

三五良宵好,澄江一水平。

月华欺浅屿,零落点浮萍。

白白兼流涌,垂垂带树横。

村砧凄古渡,灯火伴孤檠。

字闪冥鸿过,虫惊腐草鸣。

沧浪今几夕,旷野百年情。

高阁凌霄霭,危峦切大清。

松声秋万壑,人拟到蓬瀛。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