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谁人能夺伯氏邑,何德敢隳三子都。
内史自侵汉家庙,未须削楚更衰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所作的《咏史·晁错》,通过对历史人物晁错的评价,表达了对权臣篡权和国家衰败的忧虑。首句“谁人能夺伯氏邑”暗示了对晁错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威胁,"伯氏"可能是对晁错的一种隐喻或尊称。次句“何德敢隳三子都”则强调晁错的品德不足以支撑他掌控如此重要的权力,"三子都"可能指代国家的重要城池或权力中心。
后两句“内史自侵汉家庙,未须削楚更衰吴”进一步深化主题,指出晁错作为内史(官职名)如果滥用权力,将会损害汉朝的根本,甚至可能导致类似秦朝削弱六国的后果,暗示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动荡。“削楚”和“衰吴”都是历史典故,暗指削弱其他势力以增强自己的行为。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为鉴,批评了晁错可能的专权行为,并警示统治者要警惕权力的滥用,以免导致国家衰落。陈普的诗歌风格简练,寓意深远,具有一定的历史警示意义。
不详
明帝天姿可禹汤,周公不梦梦空王。
当年紫绶金章客,何德何功坐太常。
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
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
江神返璧事何新,海若湘君亦伐秦。
一炬东来烧不了,更劳墓上牧羊人。
闵道飞翚拂若枝,东门看日浴咸池。
生前有力移天地,死后无人予席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