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岩

巨石卷阿驾半天,樵山风景岂虚传。

水帘不捲四时雨,丹灶空凝万古烟。

印石尚存乌利迹,问谁曾识紫姑仙。

我来游遍登云谷,更借山僧半榻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巨大的岩石高耸入半空,樵山的景色绝非虚妄之言。
流水如帘常年不断,丹灶却只留下永恒的烟雾。
石印上还留有乌鸦的痕迹,又有谁能真正了解紫姑仙的故事。
我已游览过登云谷的每一寸土地,还要向山僧借宿,共眠半榻。

注释

巨石:高大的岩石。
卷阿:高耸。
半天:半空中。
樵山:山名。
岂:难道。
虚传:虚假或夸大的传说。
水帘:瀑布。
不捲:不停歇。
四时雨:全年雨水。
丹灶:炼丹的炉灶。
空凝:空自凝聚。
万古烟:永恒的烟雾。
印石:刻有印记的石头。
乌利迹:乌鸦的足迹。
识:了解。
紫姑仙:传说中的仙女。
游遍:全部游览。
登云谷:地名。
更借:再借。
山僧:山中的僧人。
半榻眠:共用一张床铺睡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雄伟的山峰与幽深的岩洞景象,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首句“巨石卷阿驾半天”,形象地描绘了一块巨大的岩石如同神话中的仙人驾驭祥云一般,直达半空。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展示了山峰的壮丽,也映射出诗人的情感与想象。

“樵山风景岂虚传”表明这些自然景观并非传说所虚构,而是真实存在且令人震撼的。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记载的认同。

接下来的两句:“水帘不捲四时雨,丹灶空凝万古烟”描绘了一幅永恒与静谧交织的画面。水帘象征着不断的雨水,而丹灶则是指炼丹的炉灶,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积淀和自然界中元素的转化。万古烟,既可以理解为历史的沧桑,也暗示着仙境的氛围。

“印石尚存乌利迹,问谁曾识紫姑仙”则是诗人对传说中人物足迹的追寻与怀念。乌利、紫姑仙都是道教中的神仙形象,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修炼成仙故事的向往,也反映出诗人自己的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我来游遍登云谷,更借山僧半榻眠”则是诗人的实际行动与内心世界的交融。诗人亲身踏访这些自然奇观,并且在山中有所体验,甚至借助山中的僧侣之地暂作休憩。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和净化。

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与神话传说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文化记忆以及个人的精神追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收录诗词(200)

李昴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别陈霆

政喜论文子遽归,扶胥之口访韩碑。

吟篇佳处南游得,行李轻如始至时。

石友秉心终可托,铁翁具眼远相期。

勉旃办取兰闱捷,四六供官且放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即席和人韵送荃翁

诗似油翁背注油,知音世有几荆州。

乍寒乍暖方榆火,无米无钱只叶舟。

客况可堪今老大,人生何必尽封侯。

津亭且莫匆匆去,万斛春醪任拍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饮赴解试士友二首(其二)

少日谙场屋,斯文为细论。

艰深成札闼,卑弱又西昆。

与客为佳谶,当年是解元。

贺诗多办取,盛事属于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饮赴解试士友二首(其一)

座满挺时髦,经明亦富豪。

几年勤用志,三日健挥毫。

笑取刀牛角,相逢酒蟹螯。

有名还有分,秋鹗碧云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