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其一)宿僧房有作

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却恨春风。

勾引诗来恼杀翁。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

我到亡何。却听侬家陌上歌。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僧房夜雨中的宁静氛围,以及词人在此情境下的闲适与感慨。"僧窗夜雨"四字,简洁地勾勒出僧舍内静谧的夜晚,窗外雨声滴答,增添了清冷孤寂之感。"茶鼎熏炉宜小住",暗示词人享受着僧房里的简单生活,品茗、熏香,觉得这样的时光适宜慢慢度过。

然而,"却恨春风"一句转折,词人抱怨春风的到来,似乎是因为它带来了诗兴,让词人心绪不宁,"恼杀翁"三字流露出词人对春情的无奈和自我调侃。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抗拒这股创作的冲动,"狂歌未可",表明他想要借狂放的歌声抒发情感,但又暂时压抑住,转而选择先专注于眼前的酒。

"且把一尊料理我",词人决定先放下诗思,暂且以酒为伴,借酒浇愁,寻求片刻的解脱。最后,"我到亡何",意指等到酒醉之后,词人可能就不再那么执着于诗情,而是回归到生活的平常,"却听侬家陌上歌",想象着听到屋外田野上传来的乡间歌曲,心境或许会更加宽广。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僧房夜雨的场景,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转变,既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又有对世俗欢乐的留恋,体现了辛弃疾豪放词风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减字木兰花(其二)

昨朝官告。一百五年村父老。更莫惊疑。

刚道人生七十稀。使君喜见。恰限华堂开寿宴。

问寿如何。百代儿孙拥太婆。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婆罗门引(其三)晋臣张灯甚盛,索赋。偶忆旧游,末章因及之

落星万点,一天宝焰下层霄。人间叠作仙鳌。

最爱金莲侧畔,红粉袅花梢。

更鸣鼍击鼓,喷玉吹箫。曲江画桥。记花月、可怜宵。

想见闲愁未了,宿酒才消。

东风摇荡,似杨柳、十五女儿腰。人共柳、那个无聊。

形式: 词牌: 婆罗门引

婆罗门引.用韵答傅先之

龙泉佳处,种花满县却东归。腰间玉若金累。

须信功名富贵,长与少年期。

怅高山流水,古调今悲。卧龙暂而。算天上、有人知。

最好五十学易,三百篇诗。

男儿事业,看一日、须有致君时。端的了、休更寻思。

形式: 词牌: 婆罗门引

婆罗门引(其二)用韵别郭逢道

绿阴啼鸟,阳关未彻早催归。歌珠凄断累累。

回首海山何处,千里共襟期。

叹高山流水,弦断堪悲。中心怅而。似风雨、落花知。

更拟停云君去,细□陶诗。

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人争看、宝马来思。

形式: 词牌: 婆罗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