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翻译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注释

鼓:一作“拊”。
云和瑟:云和,古山名。
帝子: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金:指钟类乐器。
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表明诗人擅长弹奏一种名为“云和瑟”的乐器,这种音乐之美常常使他感到仿佛听到仙界的旋律,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则写出了诗人在自然界中随意起舞,而来自楚地的旅人却承受不了这种美妙音乐带来的感伤。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接下来的"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进一步描写了乐声的苍凉与深远,它穿透了金石般坚硬的物质,直达天际。"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则是对自然中花香的描述,其中“苍梧”指的是荒凉萧瑟之景,“白芷”是一种香草,它的香气在风中飘逸。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将听觉的享受转换为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水流的声音传递到了潇水(古代地名),而那悲凉的风则穿越了洞庭湖的上空。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情怀。

最后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全诗的高潮,音乐结束时,那些被美妙乐声吸引的人们已经不知所踪,只剩下诗人独自在江边数着那些山峰,心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和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音响美的描写,以及诗人与自然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药堂秋暮

隐来未得道,岁去愧云松。

茅屋空山暮,荷衣白露浓。

唯怜石苔色,不染世人踪。

潭静宜孤鹤,山深绝远钟。

有时丹灶上,数点綵霞重。

勉事壶公术,仙期待赤龙。

形式: 排律 押[冬]韵

送丁著作佐台郡

多年金马客,名遂动归轮。

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绶新。

扬舲望海岳,入境背风尘。

水驿偏乘月,梅园别受春。

带经临府吏,鲙鲤待乡人。

始见美高士,逍遥在搢绅。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

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

诸侯持节钺,千里控山河。

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

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

不卖卢龙塞,能消瀚海波。

须传出师颂,莫奏式微歌。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送王使君移镇淮南

共许徐方牧,能临河内人。

郡移棠转茂,车至鹿还驯。

吏事嘉师旅,鸳行惜搢绅。

别心倾祖席,愁望尽征轮。

紫诰徵黄晚,苍生借寇频。

愿言青琐拜,早及上林春。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