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塘

尘沙争奈鬓中斑,风送涛声洗客颜。

可惜全遮山面目,只知松树不知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松树塘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哲思之深。

首句“尘沙争奈鬓中斑”,诗人以自己年华老去的形象开篇,将个人的沧桑与自然界的尘沙相提并论,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风送涛声洗客颜”一句,通过风与涛声的交融,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壮阔,也仿佛在洗涤着诗人的内心,给予心灵上的净化与宁静。

“可惜全遮山面目,只知松树不知山。”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面上是在感叹松树遮蔽了山的真容,实际上是在借物喻人,表达了对现实与表象之间错位的感慨。山是真实的,但被松树遮掩,失去了原有的面貌;松树虽显眼,却忽略了背后的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提醒人们不应仅关注表面现象,而应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30)

史善长(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才能

亦有飘然器宇清,回鹘队里迥超群。

聪明不亚青莲士,读尽番书读汉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自三堡至头堡一路见割者不绝多回部所种

三堡至头堡,亩亩麦新刈。

咸携菠笨车,往返数难记。

……“缠头”何辛勤,风雨所不避。

全家拿筐盛,儿女在旁戏。

一岁只一收,仓箱已云备。

……今看戈壁外,活壤庶无弃。

形式: 古风

疏附县谒香娘娘墓

喀什河前沙枣香,巍峨祖庙拜香娘。

最怜家国无穷感,生死重经旧战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天池旁有道士庙,余为题曰灵山寺。住寺中三日,作书甚多

雨过高峰雾忽开,月明照影一徘徊。

醉余挥洒天山上,似向瑶池洗砚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