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咏东屯

闻说东屯胜,诗仙有旧游。

茅斋深翠竹,石径俯寒流。

几杖千山月,锄犁百顷秋。

归途客酹酒,句法傥堪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听说东屯风景优美,诗仙李白曾来游玩。
竹林深处有他的茅屋,石板小路俯瞰着寒冷的溪流。
他曾在月光下持杖漫步,耕耘百顷田地度过秋天。
归路上,游客们举杯致敬,希望能从他的诗句中寻得灵感。

注释

东屯:地名,可能指唐朝诗人李白游览过的地方。
诗仙:指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
茅斋:简陋的竹舍,古人常用来隐居或读书。
翠竹:青翠的竹子,形容环境清幽。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寒流:寒冷的溪流,可能指季节或气候。
几杖:拐杖,代指年老者。
千山月:满山的月光,形容景色优美。
百顷秋:大片的秋收景象。
客酹酒:游客敬酒,表达敬意。
句法: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傥堪求:或许可以寻求到(李白的诗作)的精髓。

鉴赏

诗人以"闻说东屯胜"开篇,表明对东屯一地的胜景有所耳闻,而非亲历。接下来"诗仙有旧游"则引出历史上曾在此留下足迹的诗人,这里的"诗仙"很可能是指李白或杜甫等古代著名诗人,通过这样的提法,既彰显了东屯的地理重要性,也为后文描写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第三句"茅斋深翠竹"中,“茅斋”指的是用茅草铺成的书房或小屋,这里以“茅斋”来形容东屯之美,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也透露出一丝淡泊名利、隐逸山林的情怀。"石径俯寒流"则进一步描绘出东屯幽深的景致,“石径”与“茅斋”相呼应,突出了自然之美,而“俯寒流”则让人联想到清澈见底的小溪,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几杖千山月"和"锄犁百顷秋"两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东屯之广阔与壮丽。"几杖"指的是竹林中的竹枝,而“千山月”则是用来形容竹影婆娑,宛如千山之美;"锄犁"意指耕耘田地的农事,“百顷秋”则描绘出丰收时节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东屯自然美景与农业生产生活的赞美。

最后两句"归途客酹酒,句法傥堪求"中,“归途”表明诗人在游历之后又开始了回程之路,而“客酹酒”则是对旅途中的小憩和享受酒香的一种描写。"句法傥堪求"一句,"句法"意指诗歌的艺术规律或技巧,"傥堪求"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提升自己文学造诣的不懈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东屯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文学追求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艺术至境的情怀。

收录诗词(624)

孙应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通州徐居厚使君(其二)

久已安时论,狂因叹史才。

及知前辈少,谁说过江来。

日月閒难得,星霜老易催。

阳秋百年事,作意莫迟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寄通州徐居厚使君(其一)

珍重通州守,凝香足燕清。

海风喧夜永,江日荡春明。

未废青灯读,应添白发生。

长沙休赋鵩,归作汉公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寄高司户

一官何用落边州,索漠风烟两见秋。

犹喜逢君结诗社,如何别我向糟丘。

高怀谁与论醒醉,杰句能无忆唱酬。

万里云开对明月,相思清兴满南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尉黄岩任满家大人先归作诗以示恭次元韵

瓜熟青门好去官,此身如系欲行难。

望随鸿雁春风北,梦绕庭闱夜月寒。

即是抱琴归栗里,未能骑马向长安。

萧条甘旨应无计,好在藜羹日厌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