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归朝歌

儿胡儿,女胡女,女嫁胡儿娶胡妇。

唯有老身从汉来,椎结毡裘作胡语。

当时从驾土木间,匈奴驱我不得还。

朝看鹞儿岭,暮宿木叶山。

昔闻青冢今始睹,几过苏卿持节处。

胡风猎猎胡霜飞,听罢胡笳泪如注。

胡中洵乐汉自亲,呼韩犹作南朝宾。

款关不用通事语,三十年前我汉人。

奉天殿前拜天子,封爵归来认邻里。

南街北巷争聚观,家人见我还惊起。

男袭冠裳女绣襦,今日汉入昨日胡。

回思李陵并卫律,漠北高坟空突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王鏊的《胡人归朝歌》描绘了一位老年胡人回归汉地的情景,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历史变迁和民族交融。诗中的“儿胡儿,女胡女”形象地展示了胡汉联姻的现实,而“唯有老身从汉来”则点出主人公的身份转变。

“当时从驾土木间,匈奴驱我不得还”回忆了他被掳掠的过去,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怀念。“朝看鹞儿岭,暮宿木叶山”描绘了他在异域的艰辛生活,以及对青冢(王昭君墓)的亲眼所见,暗示着历史的记忆。

“胡风猎猎胡霜飞,听罢胡笳泪如注”表达了他对家乡和汉文化的深深眷恋,听到胡笳声而感伤落泪。接着,诗中提到胡人与汉人之间的亲近,“胡中洵乐汉自亲”,以及呼韩邪单于成为南朝宾客,象征着民族和睦。

“款关不用通事语,三十年前我汉人”揭示了主人公身份认同的转变,他以汉人的身份回归,无需翻译就能与汉人交流。最后,诗人通过家人惊喜的反应和日常生活的变化,强调了归乡的喜悦,同时以李陵和卫律的历史典故结尾,暗含对忠诚与背叛的反思,以及对漠北荒凉坟墓的感慨。

整体上,《胡人归朝歌》以个人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画卷,情感深沉,富有历史厚重感。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送赵栗夫归省吴江

秋入吴江一叶飞,归来游子著朝衣。

乡人始识文章贵,仕路休嫌定省稀。

宝带桥边舟汎汎,白云司里树依依。

路经震泽人应问,太史周南胡不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刘御史还蜀

浮世功名何有哉,茅斋元住少城隈。

逢人老去腰难折,念母秋来首重回。

古柏祠前伤草色,浣花溪上觅桤栽。

临邛父老如相过,不似当时负弩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杨维立初入史馆

东角门前十馆开,史家自昔总难才。

病容野客随行入,远喜诸公取次来。

气合每联朝食坐,事多长后午朝回。

扬雄识字今谁及,疑义须烦一一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

熯灾横被十三州,百万苍生手抚柔。

宪府乍临新邑洛,宣房已复旧河流。

衣冠南渡仍馀宋,瀍涧东来尚自周。

列郡分明望丰采,安危须共主分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