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乐府十首(其四)边军过

城前兵马过,城里人高卧。

官家自供给,畏我田产破。

健儿食肥肉,战马食新谷。

食饱物有馀,所恨无两腹。

草青见军过,草白见军回。

军回人更多,尽系西戎来。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城门前兵马络绎不绝,城内居民却安睡不起。
官府自给自足,担心我们的田产会被征用而受损。
士兵们享用着肥美的肉食,战马则吃着新收的谷物。
他们食物充足,只遗憾没有能力养活更多人。
青草见证军队的来去,草色变白时,军队归来。
军队返回时人数更多,带回的都是被征服的西戎人。

注释

城前兵马:城门外过往的军队。
过:经过。
城里人:城内的居民。
高卧:安然入睡。
官家:官府。
供给:供应。
畏:害怕。
田产破:田产被破坏。
健儿:强壮的士兵。
肥肉:肥美的肉。
新谷:新收获的谷物。
食饱:吃饱。
物有馀:食物剩余。
所恨:遗憾的是。
两腹:双倍的肚量。
草青:青草茂盛。
军过:军队经过。
草白:草已枯黄。
军回:军队返回。
尽系:尽数俘虏。
西戎来:从西戎地区带来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疆战争的景象,通过对比城内外的不同情形,展现了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安。诗人以深刻的笔触,捕捉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战争所造成的影响。

诗首三句"城前兵马过,城里人高卧。官家自供给,畏我田产破。"描绘了战事频仍的边疆城市,外面的军队行进而城中的百姓却躺在高处休息,这种对比生动地展示了战争与平民生活之间的强烈对立。官府自行供给物资,反映出中央对边疆的关注和支持,但同时也暗示着地方生产可能遭到破坏。

"健儿食肥肉,战马食新谷。食饱物有馀,所恨无两腹。"这几句写出了军队中士兵和战马的丰盛供应,以及他们对食物的渴望,表达了在战争环境下对充足食物的渴求和不满。

最后四句"草青见军过,草白见军回。军回人更多,尽系西戎来。"则描绘了军队进退带来的自然景观变化,以及战后归来的士兵数量增多,暗示战争的残酷和持续。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边疆战争的悲壮与凄凉,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唐乐府十首(其三)吊西人

河湟父老地,尽知归明主。

将军入空城,城下吊黄土。

所愿边人耕,岁岁生禾黍。

形式: 乐府曲辞

唐乐府十首(其八)昆山

昔时玉为宝,昆山过不得。

今时玉为尘,昆山入中国。

白玉尚如尘,谁肯爱金银。

形式: 乐府曲辞

唐乐府十首(其二)轮者讴

挽粟上高山,高山若平地。

力尽心不怨,同我家私事。

去者不遑宁,归者唱歌行。

相逢古城下,立语天未明。

一身远出塞,十口无税征。

形式: 乐府曲辞

唐乐府十首(其六)祝河水

河水清瀰瀰,照见远树枝。

征人不饮马,再拜祝冯夷。

从今亿万岁,不见河浊时。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