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烟煖玉楼春。

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翻译

沈水中的优质香料被用来烹煮珍贵的柏木,
博山炉中烟雾缭绕,为玉楼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注释

沈水:古代的一种香料,这里指优质的沉香木。
良材:上等的木材或香料。
柏珍:柏树的精华,可能指柏木的香气。
博山:古代的一种香炉,形状似山。
烟煖:烟雾温暖。
玉楼:华丽的楼阁,常用来代指女子居所。
春:比喻温暖宜人的气氛。
怜君:同情你,这里是对香料的拟人化称呼。
无端物:无缘无故的东西,此处指香料本无意于人间烟火。
贪作:过分追求。
馨香:香气。
忘却身: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精巧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忘我之情。"沈水良材食柏珍"一句,以水中的鱼儿贪食岸边柏树的果实来形象地表达对美好东西的珍爱和渴望。紧接着,"博山烟煖玉楼春"则以博山的清新空气和温暖的阳光映衬出玉楼中的春意盎然。

诗人的情感在"怜君亦是无端物"一句中得到深化,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同情与理解,这里的“君”指代那些如诗人一般对于美好事物难以自拔的人们。最后,“贪作馨香忘却身”则直接点出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享受美妙之境时那种忘我的状态,仿佛沉浸其中便忽略了自身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美学追求和一种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之情。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席上歌水调

馀声宛宛拂庭梅,通济渠边去又回。

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浮云

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

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病中题主人庭鹤

辽水华亭旧所闻,病中毛羽最怜君。

稻粱且足身兼健,何必青云与白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秦纪

长策东鞭及海隅,鼋鼍奔起鬼神趋。

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