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君于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
昔苦缿筒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
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用洪君畴韵送徐仲晦赴乡郡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出行的祝福,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和理想。
“君于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君”指的是徐仲晦,即将赴乡郡的友人。“外物”指的是世俗的名利和物欲,表明朋友对这些都持一种轻视的态度。而“七聚争看锦昼行”则是说人们都在追逐那些华丽而浮夸的事物,就像太阳(昼)底下众人争相观看精美的锦绣。
接下来的两句,“昔苦缿筒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表达了从昏暗到光明的转变。昔日虽然困顿,如同无法穿透的竹筒,但现在却如蜡烛点亮夜空,带来了希望和启示。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这里提到的“潢池赤子”指的是贫苦的人们,而“青社饥民”则是形容那些在荒凉之地挣索食物的穷人。诗中表达了对这些底层人民重获新生的期望。
最后两句,“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表明古代智者认为用道德来区分人的高低是可贵的,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人保持清白,那还不如大家都能做到清廉。
整首诗既有对朋友离别时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理想状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贫苦人民与希望重生的描写,刘克庄表达了自己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并保持清廉。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曹侯书满腹,非以剑防身。
马上檄尤速,橐中诗不贫。
虏情工变诈,时论主和亲。
旗鼓何时建,方知国有人。
先生拟把衣冠挂,稚子能操杖履从。
叔夜只堪伴鱼鸟,子云何至况蛇龙。
豹皮尚欲留名死,鸡肋安知与怒逢。
老去自鸣还自止,篑桴何敢间金钟。
已傍先庐敞便斋,善和万卷与君偕。
少时岁月真驰隙,圣处工夫未涉涯。
海浅蓬莱疑可近,云深阊阖不容排。
信书至老成何事,有酒聊浇磊块怀。
幼磨铁砚翁同学,晚捧铜槃客鲜从。
十二相宁分虎鼠,两家子各判猪龙。
有时扪虱灯前话,亦或骑鲸海上逢。
自是老人眠睡少,梦回原不为晨钟。